分类: 管理手记 |
1.产品质量问题很严重,虽然,有一质量检查员,但还是无法解决该问题;
****质量问题很严重,到底是多严重?要学会用数据说话,没有数据就没有说服力.靠一个检查员当然解决不了,到他检查出来的时候,不良品已经产生了,他只能起把关作用,事实上不良率太高时他也把不了关,要消除不良只有从不良产生的源头上下功夫,我建议你:
(1)先统计一下流程各工序的次品率,按高到低排排顺序;
(2)按次品率从高到低逐个工序查找次品产生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会有对策.总是有暂时不能解决的原因,可以把这些原因排一个时间表慢慢解决,但也总是有能解决的原因,那就先把这些解决掉再说.
2.车间一般有三个流程在工作,小弟我不可能每个程序都管理得到,举个例子吧;比如我抽检到不合格产品后,是修剪员工的问题,那还好办,直接叫他再修剪一下;但是如果是注塑的问题,那么整双鞋都得作废,这严重的增加成本费用.
****上面的朋友已经提到了自检和互检的办法,是可行的,但这里面有一个思想问题要解决:如老爱所言,是不是影响效率和产量呢?你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再向员工讲清楚:次品的产生更影响效率和产量,自检和互检能及时发现不良,及时采取对策,避免大量不良的发生,实际上是更有效率和产量的.
为了让员工能自检和互检,你必须为工序制定作业指导书,告诉员工要检查哪几处地方以及检查的方法和次序(因为涉及工作效率),关键一点:要提供次品样板给各工序认识和比对,很多东西靠作业指导书是讲不清楚的.
该工厂没有奖罚制度来激励员工,但是如果要制定的话,怎么解决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立质量奖,例如说每月每人30或50块,这个月末要定出下个月质量目标,这个目标不能乱定,要有依据确信经过努力可以达成才行,宁可定低一点也不要定太高,不然员工老拿不到他自然就不感兴趣了.至于你的质量目标是按工序来定还是按整个流程来定,取决于你是不是真能厘清各工序的不良率,如果不能,那就把整个车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核,这也有利于团队作风的培养,促进自检和互检的执行,因为谁也不想别人拖累自己,更不想自己拖累大家.
至于罚,除非是很明显能找到责任人,且是重大质量事故,可以作为个案来处罚.其他情况就没必要了,还是以正面激励为主,因为很多时候一涉及到罚就有扯不清的东西出来,反而妨碍责任的承担和问题的解决.
****质量问题很严重,到底是多严重?要学会用数据说话,没有数据就没有说服力.靠一个检查员当然解决不了,到他检查出来的时候,不良品已经产生了,他只能起把关作用,事实上不良率太高时他也把不了关,要消除不良只有从不良产生的源头上下功夫,我建议你:
(1)先统计一下流程各工序的次品率,按高到低排排顺序;
(2)按次品率从高到低逐个工序查找次品产生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会有对策.总是有暂时不能解决的原因,可以把这些原因排一个时间表慢慢解决,但也总是有能解决的原因,那就先把这些解决掉再说.
2.车间一般有三个流程在工作,小弟我不可能每个程序都管理得到,举个例子吧;比如我抽检到不合格产品后,是修剪员工的问题,那还好办,直接叫他再修剪一下;但是如果是注塑的问题,那么整双鞋都得作废,这严重的增加成本费用.
****上面的朋友已经提到了自检和互检的办法,是可行的,但这里面有一个思想问题要解决:如老爱所言,是不是影响效率和产量呢?你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再向员工讲清楚:次品的产生更影响效率和产量,自检和互检能及时发现不良,及时采取对策,避免大量不良的发生,实际上是更有效率和产量的.
为了让员工能自检和互检,你必须为工序制定作业指导书,告诉员工要检查哪几处地方以及检查的方法和次序(因为涉及工作效率),关键一点:要提供次品样板给各工序认识和比对,很多东西靠作业指导书是讲不清楚的.
该工厂没有奖罚制度来激励员工,但是如果要制定的话,怎么解决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立质量奖,例如说每月每人30或50块,这个月末要定出下个月质量目标,这个目标不能乱定,要有依据确信经过努力可以达成才行,宁可定低一点也不要定太高,不然员工老拿不到他自然就不感兴趣了.至于你的质量目标是按工序来定还是按整个流程来定,取决于你是不是真能厘清各工序的不良率,如果不能,那就把整个车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核,这也有利于团队作风的培养,促进自检和互检的执行,因为谁也不想别人拖累自己,更不想自己拖累大家.
至于罚,除非是很明显能找到责任人,且是重大质量事故,可以作为个案来处罚.其他情况就没必要了,还是以正面激励为主,因为很多时候一涉及到罚就有扯不清的东西出来,反而妨碍责任的承担和问题的解决.
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
作者E-mail:pengyangjun@126.com
作者简介:banpeng ,真名彭阳军,另一网名banpeng1,企业经营者和网络活跃分子,1971年5月生,男性已婚,广东高州人,长期暂住深圳
前一篇:回复网友:如何做好品保主管
后一篇:基层管理人员的提拔和培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