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炒面面粉芝麻美食 |
分类: 粥点 |
面茶, 这又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叫法, 就像之前做的 “面鱼”, 不同地方叫的不一定是同一种东西, 比如老北京的“面茶” 指定和我这个不是一种吃食.
不过, 讲究情调的南方人是管这个叫 “面茶” 吧? 而我们山东人, 至少是我们这儿, 就简单明了地叫它 “炒面”, 就像其本身用料的朴实, 透着北方人性子里的直来直去.
小时候, 那是我最爱的味道, 永远喝不够的香而不腻的古早美味!
记忆里香香的炒面是在姥姥家喝的, 几个“讨人嫌”的孩子在姥姥跟前扎堆儿晃悠, 腆着小脸儿盯着不知谁孝敬给姥姥的炒面, 终究博得姥姥心一软, 我们便得逞了, 每人跟前一口碗, 两勺炒面, 一勺白糖, 把烧好的滚烫的水冲入, 美滋滋地搅和, 这个时候傻瓜才去比赛谁搅得匀呢, 因为越是里面有一个个搅不开的面疙瘩越好喝,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当时也没顾得上和表哥们交流一下美食经验!
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碗炒面, 印象里也是很稀罕的, 不是姥姥不舍得, 是真的缺! 孩子们疯够了, 回来喊饿, 俩孩子就得分一个大馒头, 饿狼好几头呢! 回头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吃饭, 口粮却相当有限, 姥姥的难处, 我长大了以后才从妈妈的讲述中一点点理解了…
(停顿一下, 特别特别想念陪伴我十一年就撒手而去, 我亲爱的慈祥的姥姥...)
我们这代人, 印象里的很多“美味”, 都与小时候有关, 其实跟现在琳琅满目 “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的美食相比, 那时的吃食确实很粗糙, 但在我们脑海里却是无可替代的美味, 根深蒂固! 这要归功于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 锅里只有俩豆的时候, 哪个豆最大, 一目了然, 但当锅里一锅豆以后, 哪个豆最大还分得清吗?
问问现在的孩子, 最想吃什么? 恐怕很难得出答案吧? 对于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 印象里已经突出不来一个”最”字了! 富裕的年代, 可怜的精神空缺!
话回炒面..
长大以后, 因为太思念那种味道, 特意让妈妈给我做过一回, 结果大失所望, 以后再不敢提了. 现在想想, 估计妈妈只是把面炒了, 连油都没放过, 能好吃才怪!
后来, 读大学的时候, 好友燕子常常带来她在农村住的姥姥做的炒面, 一模一样小时候的味道! 于是我们也跟着狠狠过了瘾.
所以, 我至今仍然固执地认为, 经典的吃食, 要想做的好吃, 必须是老人做, 而且得是农村的老人做!
再后来, 我无意间得知, 原来好吃的炒面是用猪油炒的, 有时候会掺入炼猪油剩下的油渣儿, 怪不得那么香呢! 可是…那时候已经开始了对体重的在意了, 只能忍痛割爱地听着咋吃都不胖的燕子一个劲儿地吸溜…
今年过年的时候, 婆婆村里的一位朋友送了一袋子炒面给我们家的俩孩子, 特意强调是用花生油炒的, 意思是你们放心吃吧. 一向挑食的小侄女非常喜欢, 每天喝两大碗, 给她冲的时候, 闻到那个味儿, 禁不住深吸了两口气, 心当时就化了, 久违的味道啊, 终于又回来了!
婆婆在一边嘱咐: 倒上开水先别搅, 停上两分钟再搅, 就能和匀了!
小侄女随即回了一句: 奶奶, 我就爱喝里面有疙瘩的!
不知是不是受小姐姐的感染, 以后给儿子冲的时候, 他都特意嘱咐: 妈妈, 别给我弄碎那些疙瘩, 我爱喝!
哈哈, 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那一碗, 香香甜甜, 疙疙瘩瘩的炒面…
小贴士:
1. 如果您不介意热量, 只想一味追求口感, 推荐您使用猪油, 最好加上油渣儿, 会特别香, 真的, 不骗你!
2. 炒面, 是个费时间的活儿, 要用小火, 不停的翻炒. 喜欢的话, 可以加上各种碾碎的炒过的果仁, 但浩浩只喜欢单纯的炒面, 放了黑白芝麻, 他还老大不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