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灯下的《雨夜灯》
(2013-12-23 08:25:35)
标签:
《雨夜灯》慧远深圳商报书评文化 |
分类: 随笔 |
雨夜灯下的《雨夜灯》
[按]深圳商报慧远评拙著《雨夜灯》(当然不乏溢美之词):“如果说林先生的散文充满了沉静的哲思,兼有自然之韵与意象之美,那么他的杂文则颇富书生意气,显示出一位知识分子勇于干预生活的本色与担当。……他一方面痛陈知识分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害,另一方面尽力弘扬特立独行的精神”。人不管多大年纪都欢喜别人夸奖。特全文转载于此,并向作者慧远这位不相识的朋友致以由衷的谢忱。
林少华的雨夜灯
发布时间:2013.12.16 12:41
《雨夜灯》林少华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8月定价:35元
慧远
很多年前,我同样写过一篇关于雨的小文,历数雨天的种种好处,描述听雨、观雨的种种境界,渲染恍如隔世、遗世独立的雨夜氛围。读林先生的《雨夜灯》,一种如沐春风、心有戚戚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在他的文字中体验到雨夜柔美的诗意,又何尝不是重温自己过往的心迹呢?
林少华先生以翻译村上春树的小说而蜚名文坛。他说他平生最喜欢阴雨天,觉得人世间、人生中再没有比夜半听雨更幸福的事情了。林先生时常一个人躲在雨夜灯下,聆听窗外淅淅沥沥、彻夜不绝的雨声,在夜雨的低吟浅唱中抚今追昔、感时抚事,独占这夜雨赠送的幸福和喜悦。林先生甚至以为他今天在文学上—翻译也罢,创作也罢—有那么一点点作为,都是拜雨所赐—雨,之于林先生的人生可谓居功至伟!在林先生笔下,所有有关雨的幽情,所有有关雨的思绪,最终物化成为一本小书:《雨夜灯》。
这其实是一部得自雨夜遐思的散文和杂文集,其中收录的既有思乡怀人、诉求文化乡愁的散文类文字,也有针砭时弊、诉求社会正义与良知的短评和杂文。前者贯穿了林先生的个人成长史,从孩提时代的玩乐嬉戏,到成年之后的离乡壮游,从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到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几乎完整记录了林先生谋生与求学的人生轨迹。后者再现了林先生的心路历程,他对人生的思考,他对社会的批判,他对教育的践行,如是种种。用林先生自己的话说,成为翻译家,进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本来即是歪打正着、水到渠成的结果—歪打正着,意谓大学选修日语本来就是“党的安排”,而成为翻译家也同样属于偶然;水到渠成,是指有了文学翻译的底子,再加上自幼热爱文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林先生的散文所写及的,大都是他早年生活的温情记忆和沉淀心中挥之不去的原生风景。他怀念自己儿时的乡下生活,念念不忘彼时贫瘠而又快乐的日子,健康而又纯净的环境,纵然早已远离了那个只有五户人家的东北小山村,但他坦承自己只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土包子”,在他身上也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乡村情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乡村情结塑造了林先生的精神人格,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并让他坚执地认为:一贫如洗固然有悖生活宗旨,一富如洗却也同样不值得提倡;生命贵在节制,不宜尽兴,因有未尽之兴,方有来日之约;美好的前提是节俭、自然与和谐—社会需要变革,文化则需要保守,因为惟其保守,才有文化传承,才有心灵归依;惟其保守,才有民族血脉,才有精神家园。
如果说林先生的散文始终充满了沉静的哲思,兼有自然之韵与意象之美,那么他的杂文则颇富书生意气,显示出一位知识分子勇于干预生活的本色与担当。林先生为人心地坦然,没有机心,最不能忍受庸俗和世故,他评价国人有两大弊病,一是机心太重,二是吃心太重—机心太重则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吃心太重则油光满面、俗不可耐,前者引发钩心斗角,后者导致挑肥拣瘦,均是国人文化性格中最为令人不齿的一面。身为大学教授,林先生教书育人,总是不自量力地追求当下大学校园中最为缺失的东西,他一方面痛陈知识分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害,另一方面则尽力弘扬特立独行的精神。林先生以为,所有的衣香鬓影灯红酒绿西装革履前呼后拥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惟有那虚无缥缈的诗意,才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很多年前,我同样写过一篇关于雨的小文,历数雨天的种种好处,描述听雨、观雨的种种境界,渲染恍如隔世、遗世独立的雨夜氛围。读林先生的《雨夜灯》,一种如沐春风、心有戚戚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在他的文字中体验到雨夜柔美的诗意,又何尝不是重温自己过往的心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