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光宇
刘光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59
  • 关注人气:11,8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剧《灶王爷》架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桥梁

(2009-09-18 06:56:57)
标签:

国庆

评剧

灶王爷

评剧百年

北京凌空评剧团

娱乐

星座

育儿

文化

分类: 评剧百年

评剧《灶王爷》架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桥梁

    非常有幸深入到北京第一家民营评剧团进行采访,也让我的评剧之旅踏出了重要一步。由北京凌空评剧团倾力打造的大型评剧《灶王爷》,经过几易其稿甚至演员更迭,已经由原来的喜剧风格被打磨成偏悲剧的正剧。从专业角度讲,改版后的评剧《灶王爷》更符合精品剧目的特点,更有戏剧文化的厚重感。

    本土“灶王爷”跨海降吉祥

    从法律角度讲,灶王爷那是人家顺义人的灶王爷,但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根源来追究,其实灶王爷是我们全中国的灶王爷,也包括台湾。“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这句在顺义坊间传遍的顺口溜将有可能响彻台湾的夜空。

    要讲潮流文化,我们比不了台湾,要比传统文化,台湾比我们做得好。对于具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更不能一刀切的说成是迷信。其实民俗恰恰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所缺失的东西。通过神话故事来寓教于乐,来诠释真善美的感情和人情世故,也体现了对人性回归的诉求。

    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户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灶神。

    因此在一个非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氛围的台湾地区,无疑作为顺义本土的“灶王爷”将带去同样的祝福和好运。因为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致的、相通的。评剧《灶王爷》的赴台演出,将在大陆与台湾两岸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作为评剧艺术,绝不用担心有语言障碍,众所周知,评剧是平民艺术,而且也是用普通话。所以台湾人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看懂评剧。台湾人在腊月二十三,看着大陆的《灶王爷》,那种“统一大业”的梦想一定会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尽管二者的社会体制不同,但是民族统一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评剧《灶王爷》就是“建国大业”

    近期将火爆各大院线的建国60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作为时令电影之外,更重要的是参加该影片的演员大腕云集,盛况空前。而且多数演员都是不计片酬,倾情演出。

    评剧《灶王爷》正是和《建国大业》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建国大业”一语四关,第一,该团出品人兼编剧、主演于一身的团长名字就叫刘建国,而这部大型评剧《灶王爷》正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是他在振兴评剧事业的艺术道路上的丰功伟业。所以说是建国的大业。第二,评剧《灶王爷》里融合了评剧界资深导演、编剧、唱腔设计、演员、伴奏等。甚至还有幸邀请到了泰斗级评剧导演张玮老艺术家。我跟她聊了会天,83岁高龄的老太太完全让我另眼相看,非但身体倍棒,特别是她的思想完全能跟上时代潮流。她20多岁就当导演,可以说干了一辈子,有着非常丰富的经历。我起初认为这样的导演应该还是停留在那个年代,没想到她的观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的思想甚至超过现在的年轻人,她的思维依然非常敏捷,一点都不陈旧禁锢,作为一个导演是完全能够站到观众的立场上去排戏去说戏。可惜她毕竟年纪大了,如果现在能多出几个这样的评剧工作者,评剧也不至于没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所以说,众多名人的加盟,而且也同样不计报酬,都是为着评剧的浴火重生。这跟电影《建国大业》有共同之处。第三,《建国大业》绝对算得上是有着特定时间特定旋律的戏,而评剧《灶王爷》同样是有着鲜明的时令特色,渗透着浓浓的年味气息。第四,《建国大业》是献礼影片,评剧《灶王爷》也可以算得上是给评剧百年大业的一个献礼。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刘建国团长创建的北京首家民营评剧团可以说犹如废墟上绽放的瑰丽奇葩,环境虽然恶劣,却能绝处逢生。靠的不仅是刘团长的坚强和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众多关注评剧的人的支持。

    几乎国内所有有影响力的评剧院团都能够给他予以大力支持,从北京、天津、沈阳到石家庄等各地的评剧团非但不排挤刘建国的民营评剧团,反而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赵丽蓉的弟子赵如意,新凤霞的弟子李忆霞,张德福弟子陈胜利(可以堪称振兴评剧的活动家),著名评剧小生周连生,电影《杨三姐告状》牛成扮演者刚立民,新派谷文月弟子尹敬红等,还包括台前幕后一大批老艺术家都倾情加盟评剧《灶王爷》的排练和演出。其实能够得到国内专家的帮助和刘建国的为人以及有着广泛的评剧市场分不开。这么多人参与恰恰说明我们的评剧事业并不是没有人管,而是总有那么一批热心人在努力,只是他们力量太单薄。众多的戏迷更给了他无尽的鼓励和支持。另外,刘建国的个人魅力和工作能力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不但在团里统领全军,能够服众。而且他个人也是非常讲义气的,只要跟他打过交道,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实在人。

    由诸多专家入驻凌空评剧团创作的新版《灶王爷》昨晚进行了汇报录像。开始顺义的观众有点秩序不好,不过开戏之后,我真正领略到了顺义人民的热情。每到精彩之处,顺义人民都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或许是本土剧本更能振奋他们的情怀吧。甚至到最后为乐队的卖力演奏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激之情。

    男小生赵立明绝对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唱还能演,的确有功夫。绺子活绝对在现在算得上是一流。女花旦尹敬红有着花派的基础,后来改学新派,入场时的唱非常有谷文月的味道。由于这位演员擅长花派和新派,所以在唱腔设计上可以说更加灵活自如、变化多端。遗憾的是有时候我觉得唱到高潮时观众正想鼓掌,可是有时候演员突然之间从高潮过渡到低音区,一次拍之欲出的掌声就这样扼杀在摇篮里了,实在可惜,如果巧妙的设计一下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另外作为彩排演出,由于场次频换导致演员的走台有些粗糙,不过我相信如果是正式的演出,加上设备更加先进,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不用担心。虽然从剧情上讲显得更加丰满,但是似乎又让人感觉节奏变化有些快。有一个细节我认为改得好,从原来的瓜子金改为金豆子更加真实和符合人物背景。因为卖豆腐的家里肯定是黄豆最多,所以用金豆子更贴切。

    灌溉事业浇灌出的评剧之花

    说了这么多,我们一定会想刘建国一定是有着丰富评剧背景的人,其实不然,他过去仅仅是个戏迷。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企业家,是顺义某灌溉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说,他作为一个铁杆戏迷,作为一个资深票友,如果没有他成功的企业经营,即使他有再大的胆也难以对评剧的传扬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突破。而他做到了,首先要感谢他喜欢评剧,爱评剧胜过爱自己,其次就是他是个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企业家。是企业家的成功让他能够带动评剧的发展。试想一下,一个纵横驰骋当今社会的评剧团团长,特别是民营评剧团团长,完全靠自己的智慧和情商,如果不懂得商海浩瀚就难以把艺术团做强做大。

    而目前生死未卜的许多国营评剧团恰恰应该学习民营评剧团这种走市场闯市场的行为和勇气。所以我们要感谢刘建国曾经是个优秀的企业家,才让他的灌溉事业浇灌出了今天的评剧之花。

    90后乐当青春优伶让我心酸和感动

    现在年轻人喜欢戏曲的不多,从事戏曲的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还未成人的90后就更不用说了。不是我认为90后说戏曲太老土,而是许多人都在说的一个普遍观念。

    在刘建国这个评剧团除了一些老艺术家要完成传帮带的历史任务,还有一些票友,但更多的是年轻小演员。据刘建国介绍,这些大都是从戏校分过来的。我都不知道现在还有戏校,我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孩子上戏校。我一直深藏在心底的问题是他们对戏曲真的喜欢吗?

    我作为80后就已经深感同龄戏迷里的寂寞和孤单,每当我见到比我小的评剧迷时我就非常感动,当我见到这么多的小伙子小姑娘从事戏曲事业时我更加感动。他们台下身穿便装,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个俊男靓女,打扮时尚,丝毫看不出有什么评剧的感觉。但是当我走进后台时,我亲身经历了他们的化妆过程。他们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应付,我一直以为他们一定会抱怨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和评剧职业有关,我错了,他们都能自己化妆,而且个个神采奕奕、怡然自得,我看得出,大多数都是爱自己的职业的,他们一边化妆,一边哼唱着评剧,居然是评剧,我有些震惊。

    我也一直以为这些俊男靓女们只是评剧团里的花拳绣腿,用到舞蹈时出来凑凑数。实际上我又错了,这些小演员们不论男女不但长得漂亮而且也都有些功夫。现在的小孩子能够在舞台上连翻跟头的不多,特别是在一个地方翻跟头无数的更不多。而他们做到了,通过这些跟头我就能想象出这绝非一夕之功,他们长年累月排练的镜头时时在我脑子里盘旋。因而他们不是花架子,而是拥有真本领。一位扮演月老的沈金伟我都一直以为是个老头,孰料却原来是个小孩,不但表演到位,而且居然还能唱段西路评剧。

    由于时间紧,他们只能凑合吃点东西,对于如此能够吃苦的90后小孩我真的很感动。但是我又担心,他们能坚持下去吗?他们能真正继续喜欢这个职业吗?在如此不景气的戏曲市场大环境下,他们选择戏曲行当他们的未来出路在哪里?他们的努力并不一定与成绩成正比,他们的执着遭遇尴尬的戏曲市场是何等的悲哀?因此,感动夹杂着心酸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真的在现场想到这些时鼻子酸了一下。

    所以我也建议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不管他们是如何走上这条路,至少他们在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奉献青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显然他们是单薄的,是无助的。他们不需要可怜,只是他们更应该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发展。国家应该在培养小戏曲演员上更要加大力度。

    刘建国也曾说过,他也灰心过,也想放弃过,但是误入“歧”途的他早已经骑虎难下,没得选择。他说,当他面对着手下众多的孩子的时候,他也不忍心让刚刚有工作的孩子失业,但同时他也担心孩子跟着他前途又在哪里。不过好在现在的评剧团已经扭亏为盈,已经步入正轨,也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了。这或许也就是上天对他们的努力所恩赐的安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