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发退房潮8大最直接原因

(2009-05-15 08:28:42)
标签:

房价

退房

退房潮

原因

房产

分类: 房产

引发退房潮8大最直接原因

    本来业界还在为曾经出现过的小阳春质疑而争论无果,没想到如今的退房潮却让楼市回暖的说法不攻自破,也让开发商的热脸贴了楼市的冷屁股。一方面是部分楼盘销售火爆,开盘当日便告售罄;另一方面,则是官方数据显示,不少项目出现了高退房率。北京楼市这一“冷热反差”让置业者疑虑,市场回暖是否存在“人造因素”。

    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期房退房公示中有1759条退房项目记录。京城几大在售项目中,部分楼盘的退房率远高出正常水平。其中,美利山的退房率为11.97%、中堂为21.68%、沸城为30.85%、万象新天家园的退房率则高达85.62%。实际上,不仅仅是北京,西安的一手房退房率为6.7%;南京4月以来退房总量高达183套。此外,深圳、长沙、杭州、成都等一些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名义下的退房现象。

    如此高的退房率恰恰反映了部分开发商的项目存在资金链紧张;也可能是前期市场价格过高的“后遗症”。本来小阳春的出现不管是真是假吧,只要开发商能从中领悟到低房价的好处,低价才能换取成交量,可谁知他们好了伤疤忘了疼,楼市刚有所好转,他们又故伎重演,借势涨价。这下终于要为自己的不妥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了。其实还要弄清楚退房潮是分两种,一种是开发商自己退房,另一种是购房者正常退房现象。

    一、退房潮主因是假按揭

    这次掀起退房潮的原因跟以往有不同的地方,这次主要是开发商操作假按揭或通过虚假成交制造热销而造成的。一种情况是,开发商为了营造热销假象,自己导演的“自买自退”的把戏;另一种情况是,开发商制造假按揭骗取银行贷款。

    由于交房时按揭银行要将原先的开发商担保转为产权证担保,必须要办理产权证,而这才是虚假合同无法继续存留的“最后期限”。在办理产权之前,其实都是开发商说了算。只要开发商认可,预订阶段的定金和销售阶段的首付都可以不用付。因此当产权变更后,购房者就要交纳相应的税费,这样成本就大了。

    二、心理预期落差太大

    楼市泡沫吸引那么多的人不理性购房,泡沫破灭后自然会有许多购房者的期望值一落千丈,消除不平衡的心态只有找开发商退房。你想前段时间房价上涨过快,而近期又纷纷推出打折促销活动,甚至现在有的楼盘开发商打85折,即使退房扣掉10%的违约金,那么按85折的价格再买,也不亏。照这样悬殊的对比,谁人不眼红?

    三、股市楼市持续低迷

    今年以来股市楼市的持续低迷,让许多投资者看不到转好的迹象。担心一下把辛苦积攒的几百万资金全部套牢,现在股市楼市都让人难以乐观,所以打算把这笔钱流动起来,转向稳妥渠道,买房的事以后再做打算。

    所以即使损失几万元的订金和前期费用也在所不惜,反正退房是铁了心。

    四、银行紧缩信贷审核过严

    随着银行不再优先支持地产行业,银根紧缩,开发商贷款受到限制,购房者办理按揭的手续也越来越严格,有的甚至根本就办不下来,不想退房都难。对于一些中高档住宅购房群体,基本上都是二次甚至三次购房,属于改善居住品质、顺带投资的购房类型,也正因如此,银行对第二套房贷提高首付、从严审核,有的购房人肯定会因此办不下来房贷。

    五、经济危机影响购房支出

    经济危机也有不短时间了,可是经济回暖的迹象仍然很渺茫。对于购置房产这么大的支出可不是儿戏,特别是在当前许多捉襟见肘的局势下,能缓则缓,所以即使当初签下了购房意向也会毅然决然的退房了。

    六、购房者对后市缺乏信心

    由于人们特别是投资者对以后的楼市逐渐失去信心,自2007年12月以后,大多数城市楼市的房价一直比较平稳,涨幅甚微,而销售量也明显不如以前。因此,楼市里的炒房客可能意识到了风险,想转嫁风险只好退房。

    七、开发商交房违约

    购房者退房现象不排除由于开发商的房屋质量出现问题引起的,如果开发商没有按照当初约交房时出现违约现象,那么购房者退房也就理所当然得了。

    八、无理由退房给退房者留下空间

    过去由于开发商以购房者购买后可无条件退房为营销卖点,其结果很可能导致退房现象激增,退房潮甚至有可能在全国蔓延。因为当时开发商为了忽悠购房者买房,尽管一些买房意愿并不强烈的购房者也被拉下了水,对于这部分人自然是善变的,并且他们手里也有免死金牌,就是无理由退房的承诺,所以说退就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