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后捐款感动中国的义丐徐超被一名姓相的“粉丝”接进北京谋职。“我的目的很简单:以义取利。”相先生直言不讳,人们对徐超的尊重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变他行乞的命运,而义是他独特的品牌,拥有市场价值。“准确地说,我与徐超是合作关系。我的智,加他的义,等于以义取利这一颠覆传统经营理念的全新尝试。”
开新闻发布会、写书、翻拍电影等已列入相先生的考虑范围。“我是他的粉丝团团长,将来是经纪人。”目前正打算联系有关方面,让徐超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形象代言。(5月2日《京华时报》)
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掀起了向灾区同胞捐款捐物的义举。就在灾后第三天,在众多捐款者中,一位乞丐老人引起关注,他也是最让人感动的捐赠者,他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
于是义丐徐超成了另类明星,成了众人景仰的楷模。汶川地震后不久,网上就流传一篇《义丐传》:“金陵江宁区,某丐,年逾花甲,皓首白发,蓝衣蔽履,以乞食为业。十四日,官募捐于道,丐捐金五元;十五日,复投之百元。自谓曰:羞散币,至钱庄兑大钞捐之。询其姓名籍贯,弗言飘然而逝。”文章的主人公,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老乞丐。
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乞丐因自己的善举让他命运天翻地覆。一年前,这位老人脚蹬一双破烂凉鞋,手端一个盛着几张皱巴巴零钱的不锈钢杯子,在众人鄙夷的眼光中穿行。五个月前,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还是这位老人,在众人的瞩目中,登上了一架空客A321。而今天或许他将成为另一个“芙蓉姐姐”,因为他也有了经纪人,他也成了网络红人。
4月28日,义丐徐超因其在汶川地震中慷慨捐款的举动让其“粉丝”相晓冬接到北京,相晓冬承诺帮他在京谋职,改变他行乞的命运。5月9日下午,二人离京前往地震灾区。数天来,身为一家行业报记者的相晓冬并没有帮义丐找工作,而是让他接受媒体采访,给完全不懂网络的他建博客,让他通过博客乞讨。两人约定,讨来的钱,一部分以义丐的名义捐给灾区,另一部分归相晓冬所有。为义丐找工作,演变成网上乞讨。
虽说仍然是乞讨,可身份和档次也早已与往昔有着天壤之别。近日在博客上贴出了一篇题为《我想进行最后一次“乞讨”》的文章,称5·12地震周年纪念日前,在相晓冬的策划下,他决定通过在博客中公布银行账户的方式进行网络乞讨,讨来的钱将部分捐给灾区。文中提到,对于一些企业和个人,还将“点名”进行乞讨。相晓冬一再强调:义是可以赚钱的。他说,网络乞讨可以看作是接受完一系列采访后,他进行的“以义取利”的第一次尝试。对于为何会支配其中一部分捐款,相晓冬这样解释:“我付出了智慧、爱心、眼泪、时间,付出了差旅费等等,核算成本之后,怎么分我们爷儿俩可以商量,但这个分的权力在我手里。”
别看一乞丐老人,并不比当红明星闲多少,也是整日赶场似的跑通告接受采访。可是对于相晓冬“拿徐超的‘义’卖钱”的举动让老人可能“沦为一个工具、一个傀儡”备受争议。网络的争论缘于对相晓冬所谓“以义取利”的说法。“以义取利”这个说法能不能站得住脚,义举有时可以带来益处,比如社会的尊重,但是如果为了“利”而去利用“义”,还会是不义之举吗?而相晓东之举也并未违背法律条文却受到众多人的质疑是否有点冤呢?
所以说“义”和“利”能否并举才是这场乞丐行动是否该遭非议的根本所在。相晓东因付出劳动而有所回报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单纯为了追名逐利而陷徐超于不义则实为不义之举。看来,我估计义和利并不是不能共存,但是如何拿捏好尺度才是做人的根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