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房地产商除了跟高房价相关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欠税大户”,有人把他们划为等号,真有这么严重吗?
重庆市地税局近日依法公布了该市128家欠税企业名单,其中,房地产公司和相关企业数量达70余个,欠税金额最大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各类欠税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实际上,近几年来,上海,北京、广州……在全国各地公布的欠税“黑名单”中,房地产企业都是大户。
2008年12月30日,北京市地税局公布了63家欠税企业名单,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相关企业数量多达30多个,拖欠的税种涉及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营业税等。其中,拖欠税款金额超过千万的企业多达二十多家,其中北京中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拖欠税款7300多万位居首位,北内集团总公司欠税也高达5700多万。
今年2月份,广州市地税局发布2008年第4号欠税公告,曝光欠缴地方税收2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欠缴地方税收10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这次公告的企业有63家,而这些上榜企业中涉及房地产行业的多达49家,占了77.78%。
3月10日,上海市地税局发布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或单位欠税名单,千余家企业上榜,房地产企业也再次成为“大户”,上海罗事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欠缴企业所得税1527.67万元;上海新明星房地产开发公司欠缴企业所得税1420万元……
房地产公司欠税数额大、时间长,屡被公告屡不缴税,被业界称为“老赖”。那么,这些房地产公司又缘何成为“老赖”呢?
1、开发商没钱缴税。
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让开发商缺钱。经过2008年炼狱般的磨难,开发商走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苦尖端。我不知道房地产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占几成,但我知道没有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也会有今天,只是金融危机让其早日到来而已。在这一年多里,开发商面临资金困难,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仍然难以摆脱危机。从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指数来看,2008年以来持续下滑,从7月份开始已经低于100,落入不景气空间。从资金的紧张程度上看,这一轮房地产的下行风险要大于2004年,当时行业主要面临银行信贷的剧烈收紧,而前一段时间,房地产开发的多种来源资金增速都出现明显下滑。
宏观调控等各种综合力的影响让市场的观望氛围使得交投清淡,楼盘滞销也制约住了企业靠预收款回笼资金的来源。由此,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局,欠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表现之一。在高暴利驱使下,房地产企业苦于“囊中羞涩”,不愿或不能交税就理所当然了。
2、开发商延缓缴税到偷逃。
房企的逃税行为似乎与市场不景气有关,但问题的关键并非仅仅如此,即便在楼市繁荣时也发生过。对此,有关部门当审视违规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2003年至2005年上半年,北京地税调查的房地产企业有问题率高达66%。2005年第三季度,在上海地税局发布的欠税公告中,14家房地产企业“榜上有名”。可见,房地产企业逃税与市场行情的关联度不大,其特别的运作方式为其逃税提供了便捷。
从财务操作的技术看,房地产企业逃税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延迟对收入到账的确认。由于消费者购房大多需要通过银行按揭来完成,而这部分按揭款是由贷款银行直接以账号划拨的方式支付给开发商的。这就在支付形式上为开发商延迟确认售房收入提供了掩盖机会。这还只是偷逃一时的税款,要是等到楼盘售罄、收入全部确认后仍然要全额缴纳税款的话,那么以项目公司“空壳消亡”来逃税则达到了“一了百了”的效果。可见,房地产企业逃税其实是个体制性的问题而并非仅仅是个案。
3、开发商有钱也不能缴税。
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受宏观调控影响,现金流出现问题,资金链有断裂的危险,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故意欠税。对某些房地产企业来说不是没有钱缴税,事实上在这经济还没触底的困境下,流动资金确实弥足珍贵,他们不愿交出来罢了,如果交了巨额的税款无疑把自己逼上了绝路。重要的是即使不交也不会受到严重地惩罚,因此就成了老赖,反正拿他也没办法。另外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确实也给开发商的恣意开了绿灯。
4、开发商有钱也不缴税。
开发商也算是缴税大户,所以大部分还是好的,可能对一些中小房企甚至个别的大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或暴利或为富不仁,总之那就是道德问题了。
这类开发商就是综合以上各种缴税制度上的漏洞,大耍特耍玩赖心理。因而也就造成了一些跟你拼命的钉子户,要钱没有要命有多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