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魔鬼赛道上的疯子——2014年香港马拉松

(2014-02-19 22:56:32)
标签:

体育

分类: 跑步这件事

 刚看了@切总  拍的港马视频,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几天前的香港赛道,那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42.195公里,港马不易,此间滋味,只有参加的人才知道。她是一个辣妹,野性难驯,也魅力十足。
  农历马年的第一跑,2014年香港渣打马拉松,我跑的十分艰辛,原因简单,入冬以来就没练过速度,我以“吃老本加热血”的方式努力拼着速度,最终成绩3小时17分05秒。不算优秀,也不算凄惨,过程多艰,结果还算满意,想想有魔鬼赛道之称的港马也算心安,至少尽力了。

魔鬼赛道上的疯子——2014年香港马拉松
  回到北京后已经是第三天了,腿还在酸痛,除了第一次跑马拉松,这次是最酸痛的,脚下磨了个水泡,现在也没好利索,这是艰难一战,艰难到我都开始庆幸自己“透支能力”的能力又有增长,努力指数飙升,吃苦的弹性更大了。
  这不是一次准备充分的比赛,我出发前就告诉自己能跑多少就多少,去年很想拿好成绩才跑了个3小时40分,今年也未奢求太多,13年上海马拉松跑出个人最好成绩3小时08分源自于秋天的速度训练,而港马的举办时间对很多北方人来说颇为尴尬,寒冬腊月,加上举国的雾霾,欲练速度困难重重。
  2月15日来到香港,酒店在佐敦,距离比赛起点不到一公里,徒步过去就行,我和一同参加过很多比赛的老茂住在一起,早晨6点10分起跑,闹钟上在4点,吃喝洗涮完毕,从容出发。
  香港历来以服务周到闻名,马拉松也是如此,各种路标清晰,洗手间足够多,存衣车都事先根据号码严格分好车辆,醒目的牌子就是在这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也没有什么障碍,值得很多国内比赛学习。
  这是我的第60场马拉松及以上级别的比赛,按理说早就该心如止水,但我清楚,此刻的平静只不过是暴风的中心短暂的安宁,为更加猛烈的势态积聚能量,事实也是如此,这是我众多马拉松中最拼的一次。
  存衣服的地方和起跑点有段距离,很多人早早地排队在那里等候,我先没有急着赶往出发区,先在一块空地上做最全面的热身运动,距离起跑时间还有20分钟,我重新系好鞋带,整理衣装,来到起点区排队。起点区排队最能检验选手水平,比如东京马拉松,即使有3万人,所有人前后距离都会有半米,这是尊重的距离,香港马拉松似乎没能做到这些,各地来的选手很多,不少后来的选后不断往前挤,其实已经到了这么多人排队的地方,往前挤出去10米又能提高多少成绩呢?
  喜欢往前挤的行为多来自于资源分配不足带来的长期恐慌,相信如果顺利排队能够提高效率且资源够分配,很多人还是愿意守规矩的。
  起跑依旧是每个比赛最令人期待的环节,数万跑者像战场上的士兵,两军对垒,等待冲锋的一刻。如果说平日训练跑42公里和参赛跑42公里的最大别就在于此,训练,你无法为追求表现而拼尽全力,而赛场上没有退路的坚持常常能够放大未知的自己。
  起跑,出发,缓慢的人流,不断积聚的野心。
  头3公里基本上是跑不开的,尽管我想尽办法从空隙中穿梭,我的手表一直处在5分以外的配速。等上了桥,稍微宽阔一些。跑港马一个很大的技巧就是上桥阶段要溜边跑,那里相对宽敞一些,另外香港的高架桥都是有倾斜度的(为了汽车高速转弯),选手们跑着跑着也会不自觉到下边去,这时候你只要坚持在高处跑就可以了,人少,也多不了几步道。
  十几公里跑的相对轻松,很快看到折返回来的非洲选手,然后就是一大批快速选手到来。港马会有两次超大型的折返,基本上速度在半小时之内的选手你都能见到,这很令人振奋,每次看到快速选手的精神状态我都会为之一震,而折返后落后选手对于你的表现也会有惊讶的目光,似乎夸赞你跑的很轻松,所以,无论迎面来的什么样的选手,你都能获得动力,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我喜欢一边跑一边搜寻对面认识的跑友,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跑步的乐趣。迎面来的人流交错而行,速度感很强,你能感受到呼呼的风声,当然当天真的有很大的风。
  港马的赛道起伏很多,好在都是缓坡,稍加锻炼腿部股四头肌就能应对,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大桥转弯处的倾斜,这对于跑步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马拉松跑鞋往往支撑扭力都比较薄弱,加上香港大桥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非常粗糙,薄底马拉松鞋在这种地方很难受,脚要承受比平路更大的冲击和摩擦。
  港马参加人数非常多,前半程无论你跑在什么地方,身边都一群人,我不断超人,似乎从起点拥挤的人群开始我一直在加速。前半程用了1小时40分钟,因为钻隧道信号丢失,跑表记录不准确,我是看里程碑计算的。
  香港马拉松我已经跑过4次了,轻车熟路,哪些大桥起伏哪些转弯也都很清楚。我利用每个下坡加速,在每一个上坡坚持不掉速,试图在没有做速度训练的冬季过后,用拼劲儿找回速度感,所以我一直强迫自己在大功率输出着,这使得比赛的过程并不优美。

    和跑百公里的耗尽精力的磨难相比,保持速度更为困难,因为每一步都要用最大功率来输出,压力远远高于距离增长之后的慢速坚持。能够拥有耐力下的速度感,代表这着“对抗不适”的能力,承受痛苦的能力。
  折返看到power,在我后面没多远,然后是阿迪混子强哥,港马是他的第100次马拉松,虽然他们次都说是以混的心态来跑比赛,但我相信这些奖牌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为了跑一跑那么简单,赛道上有每个人未明说的期许,每场比赛都是不平凡的。星也乱依旧不慌不忙的样子,他就是跑再快我也会觉得他不慌不忙如同写在脸上。
  很快30公里就过去了,我超人的速度在减慢,空气像凝固里一样,身边的人也处于相对稳定,跑到这个时候,超过谁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你能看到的那些轻松步伐说不定也和你一样痛苦不堪,但是无人止步,也没人露出颓相,甚至无人减速。我忽然很喜欢这个场景,身边的人都是不会退缩的家伙,你的速度看上去在停止不前,可是一看表,还维持着13-1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你被一群优秀的跑者裹挟着,这种气场会激励你变得疯狂。

    当我用四五个小时完赛的时候是无法体会的,因为那样的比赛身边有人在走,有人在跑,你也会陷入提不起精神的泥沼,让劳累感陡增。
  我在艰苦的赛道上展示我的执着,每个人都勇往直前,而你也只能看到勇往直前的人。
  进入西隧道,我有点儿降速,小武超过我还和我打了招呼。我紧跟着一个年长的大哥稳步前进,咬牙别降速,快出隧道的时候,意外的超过了早早跑在我前面的王洪金,(上次是上马),这次他又遇到了些问题,其实我也遇到了问题,我的左脚磨的水泡开始疼痛。这个冬天一直穿厚底训练鞋,薄底马拉松鞋一次也没穿过,加上赛道的倾斜,用前脚掌很小部分着地增加了大拇指附近的压力。出了隧道,我停下了压压腿,也整理一下鞋子,脚底很热很疼,还有六公里。
  让我疼痛的左脚水泡其实还不是什么困难,更大的问题来自于右脚,因为左脚无法持续保持高速下的稳定,很大一部分压力都转移到了右脚,右脚比平时更加多的承担了加速的力道,特别是维持14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几乎都在用前脚掌落地,我明显地感觉到右脚大脚趾有些疼痛——疲劳撞击后的疼痛。
  我望着远方,也看着周围,计算着里程,评估着我还能这样坚持高速的概率,思索之下,跑过60场大比赛本应该淡然的心却在期待着一场胜利。我想起第一次马拉松,想起上个月的港百,想起所有遇到过的困难和希望坚持下去的场景……我的脚下发烫,腿也很沉重,但是意志坚定,绝不降速,港马啊,我用热血和疯狂,对抗你的桀骜不驯,我奋力地摆臂维持步幅,耳边有呼呼的风声,头脑茫然,视线空灵,渐入佳境之时,有与狼共舞之感。我们是魔鬼赛道上的疯子,释放着偏执般的力量。一时间竟被自己感动。

    还有两公里,我不断打破着自己认为能够努力不降速的程度,最后3小时17分05秒完赛,后半程竟然比前半程还快3分钟。

    跑完之后我停下来坐在地上,费力地脱下袜子检查水泡,是那种最麻烦的很硬没有多少水的泡,这更多来自于压力而不是摩擦,歇了一下,站起身来,刚才的疲劳一下子涌了上来,我甚至无法行走,我是一步步挪回去的。洗了个冷热水交替的澡,喝罐啤酒,功力恢复大半。
  今年马年,大家都用马年快跑等信息迷惑着自己,马年跑马拉松似乎成了天经地义出好成绩的事情一样,但是我看了港马的成绩,很多人都跑出了PW(个人最差),港马的魔鬼赛道可见一斑。这里不是出好成绩的优选之地,但这里是让奔跑更有力度的地方,我常常纳闷青马大桥路途遥遥的赛道怎能代表香港城市马拉松?转念一想,香港的繁华和拥挤,资源紧张带来的竞争,的确带给这座城市一种气质——生活,就要努力!

    我开始理解美国传奇跑者史蒂夫.普利方丹的话“没有用尽全力,就是浪费天赋。”只要速度慢一点下来就能轻松完赛且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成绩,为什么要这么拼?对于一个马拉松老手来说可能有点儿不可思议,但总有某些时刻我们会满怀期望地设定一个高目标,然后享受那种奋不顾身的状态,或许是积累压力的释放,也或许是内心不甘平凡的挣扎,庆幸我们做了回魔鬼赛道上的疯子,疯子的每一秒都没有退缩。

魔鬼赛道上的疯子——2014年香港马拉松
几次过隧道丢信号,计量里程不精确只能看个大概。

魔鬼赛道上的疯子——2014年香港马拉松
香港服务做得非常贴心,每年都会有一块生肖纪念牌,勾搭你继续参加。并且今年成绩比去年成绩有所提高的话,还会额外颁发给你一张进步证书。

我又在期待明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