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之外的一片真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里的事 |
习惯了都市的喧闹,甚至多少对声音有些烦躁。
可是,还有那样一群人,没有声响,聋哑人的世界,寂静得近乎凄凉。
医学进步,人工耳蜗能够帮助无声的世界渐渐改变。然而让这些生来就存在缺陷的孩子要融入正常生活,依旧任重道远。这群可爱的孩子,借助医学的力量获得了听力,在培训学校艰难地学习并重新获得说话交流的能力,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今天,跟公司同事去北京通州区人工耳蜗培训学校捐赠一批物资,同时也受到一次教育。
校园不是很大,迎着五星红旗那面墙上有一排字:客人来了要问好。
在这里进行康复培训的孩子大多处在学龄前,对他们来说,每天要进行的课程就是练习说话,因为先天听力受损,经医学治疗后比一般孩子学习说话的时间要晚很多,许多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相当于2岁。
这些孩子除了与父母、老师接触,几乎与世隔绝。所以每次有客人到访,都兴奋异常。
他们带着人工耳蜗,从无声的世界里获得更多信息,虽然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这也是他们不断在学习的原因),但是他们会用最真的笑容来迎接每个人
在镜头前,他们有的些许腼腆
有的则直接扑到你的怀抱
如果没有得到关注,甚至会哭鼻子
我们的到来让学校里的秩序短时间混乱了
尽管老师让大家站好队,孩子仍争先恐后地挤到我们面前,奋力地伸出手指头打出V的造型,似乎要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够表达喜悦。如果没有听力障碍,这将是多么令仍疼爱而愉悦的年龄……
孩子们拉着衣服排着队去吃饭了,有个语言恢复比较好的孩子还回头依依不舍地和我们说“再见”。
这里的孩子都不大,性格差异也较多,听力借助人工耳蜗可以得到恢复,但更重要的融入社会和大家平等交流的语言及心理康复,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小小的身影,背着治疗仪器,会是种怎样的心情?
培训学校每个老师有个“办公室”,在这里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大多数的孩子都住在学校里,一张张小床上,是早早就承受压力的幼小的心
这里是大一些的孩子的教室
窗外挂着给孩子洗好晾晒的衣服
吃饭的时间,孩子看到我们就叽叽喳喳个不停,他们或许是太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心中是多么渴望与更多人的接触,哪怕是抱抱、一起玩耍,说说话,或只是看着他们兴奋地、卖力的冲着你笑……
孩子的伙食很普通,几十个孩子坐在一起,因为我们的到来,孩子不住地向这边张望,两个老师几乎照顾不过来。这个小男孩还因为淘气被老师说了一句就哇哇地哭了起来。
我们赶紧撤了出来,就不打扰孩子吃饭了。
这次去,我们给学校捐赠了5台洗衣机、2个冰柜、1台电视机,还有同事们捐赠的呼拉圈、手写板、洗手液、皮球……等文娱用品。
和老师、校长了解到,孩子们最需要的,还是更多人的关怀。
我们公司也打算把这项公益事情持续下去,后续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去和孩子们交流。
因为缺少更广博的关爱,他们知道用小小心灵中的真诚去与人接触,目前还缺少语言,幸好他们有更美丽的笑容。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早日融入社会生活,并且不要丢掉,那份扑面而来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