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夜敲门问声谁——关于沟通

(2007-11-13 12:35:50)
标签:

学习公社

记得还是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猜谜语,赢一包烟。半夜敲门问声谁,答案是“我”。相声源于生活,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敲门问“谁”回答“我”似乎也是标准答案。可这是个好答案么?
昔日的沟通上更多的还是要靠经验。
单凭一个“我”字来判断门外人是谁,看起来很亲切,很友好,但也存在不准确的因素和认错人的尴尬。过去人们交往频繁,交流频繁,“我”字又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热门关键词,回答出个颇具个性的“我”字似乎还不成问题。可是现在的年月交流少了,登门拜访怕是没人通过“我”字来判断了,于是有了门镜、可视对讲门。还要捎带手问上一句“你是哪位?找谁?有何贵干?”
沟通,会问、会听,问得清、听得明白,不仅是意识,更是习惯。
《亮剑》里有有这么个情节,和尚去看望负伤的政委,问一个医生“请问政委在哪?”当时那个医生回答“不知道”,接着和尚又问另一个老医生“请问政委在哪?”老医生看了一眼和尚说“你找哪个政委?是医院的政委,还是受伤住院的政委。就算找部队的政委也要说出是哪支部队的呀。”然后和尚说独立团政委,就找到了。当时俺老婆看到这就说,不会问的碰上不会听的,啥也问不出来。我觉得很有道理且印象深刻。
把事儿说明白、关键要素齐全是说者的习惯,把不清楚的地方确认一下反馈出来是听者的习惯。有效沟通,惺惺相惜的人都有好习惯。
我们还会发现许多人沟通没有共鸣,说者慷慨激昂,听者听不明白。里面有知识面交汇点少的问题(不感兴趣),也有语言等级不在一个层面的问题。
语言是分等级的(前不久听课学来的):研究语言(学术论文啥的)、知识语言(前人固化下来的知识)、认识语言(偏理性的)、常识通识通俗(大家都听得懂的白话)、低俗(骂人啥的),越往上层越难懂,但是信息量最大,沟通最有效率,但不够亲和力,越往下需要的知识越少,越好理解。赵本山的电视剧语言层面是往下走的,往下的语言层面传播力最强。李敖同样的演讲在清华和在北大的反响很不一样,校风是一方面,听众的语言等级也是一个方面。
实际工作中,可想而知不同部门操着不同等级的语言沟通会是怎样?这个一会儿提马斯洛需求理论、一会大谈囚徒原理、科层化结构,另一个说员工不好好干活因为家里闹矛盾、部门办事找不到负责人,用的词汇不在一个层面,何来共鸣?
一个好的沟通者应该有一个宽泛的语言系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半夜敲门问声谁,还是多聊几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