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司里的事 |
昨天,民协组织了一次交流会,关于约稿的。来了很多同行,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交流会地点很有情调地定在了圆明园中,大家置身昔日的皇家园林中,伴着树影微风,凭栏靠水,在清凉的天空下在碧波荡漾的包围中畅谈工作经验,很好的创意。要是再来香茗一杯、啤酒两瓶,就足够happy啦。
创意的实现需要老天的批准,民协的同志早早订了日子,这一天果然晴空万里,不过多了一些副产品——5级大风。我们在室外开交流会,长发随风舞相当的潇洒,不过一会功夫大家就发现弊端,风时起时落,把大家说的话都被风吹跑了。在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转移了阵地,一处水上庭院,有桌有椅。抬桌、摆凳、落座、倒可乐……然后就进入正题,大家聊起来了。
总的看这次交流会的企业内刊种类很多,红彤彤一脸严肃的机关内参型,花颤颤五颜六色文化生活型,多角度多类型十项全能型,新形势多媒体电子DM型……
大家对于约稿的体会也都很多,而各企业的风格不同,稿件的形式和内容也千差万别,田老师一语道破“什么样的领导决定什么样的刊物”,编辑工作只能在这个规则下,否则自取烦恼,解决不了就放轻松。这是我们的大环境,也是现实。不过我想,随着内刊的蓬勃发展,内刊人自身专业程度的提高,对于内刊使命的不断深化,出现说话更有分量的编辑完全有可能。
很多人都把传达领导意志、宣传企业形象作为内刊任务重点,所以认为一定要有领导讲话、公司新闻、获得奖项等形式出现。我的观点是宣传和宣传效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宣传效果的前提是大家看进去了,有的领导喜欢把讲话会议一字不落地刊登,这个形式看上去很美好,但绝对会赶走读者养懒编辑。最终落得个有宣传的形式而无宣传的效果。也有人说要多加同事的生活故事,这样读者爱看。我想这只是一个层面,满大街的都市报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但是否能带来思考,对于公司和组织进步的思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严父慈母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都是不可少的,我想要想达到宣传效果,可读性不可少,严肃主题、知性思考同样也不可少。内刊也要劳逸结合呀!
新奥特的同行说可以参考同事的博客,很多年轻的企业80%的人都有博客。值得借鉴。
时代同人的困惑是很多大型企业都有的,四方同行的比喻很有意思,领导要求新闻联播,基层要看实话实说,我们能不能做成焦点访谈?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内刊人所要思考的。深度报道在企业中的比重,所要表达的东西和期望达到的目的值得系统研究一下。
亿阳同行提出对于内刊使命的理解。我们内刊的使命达到了吗?我觉得我们做到的比重是记录企业人〉记录企业〉记录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功利一些的新闻是我们目前的弱项。虽然我们已经花很大力气在管理、在知性思考上面,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不够严肃,认为风花雪月。众口难调是句真理。
批评不诚信可以用倡导诚信的角度来说,这也是Kelly所说的建设性视角来看待企业的弱项吧。
田老师解释通情达理,先通情,再达理。
亚都的通信员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一个能够长久发展的内刊,光靠编辑的经验和勤奋还是比较初级的层面,授人以渔,靠群众办报。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各部门的明星人物。
很多企业使用BBS,这是很好的平台,现在社会MSN、Email、博客、群……交流手段多的是,面对一代代新员工的涌入,沟通习惯的变化是趋势。我们也要多尝试。当然,也是因为目前交流的手段太多,面对面地交流就越显得弥足珍贵。既往开来,与时俱进。
联想的风格很特殊,对于我们得借鉴性不强,一般企业都做不到,那是一个良性循环下各种困难迎刃而解的感觉。不过他们能够有这种良性循环,靠的是真正的企业大系统。内刊已经融入他们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啦。长期员工戒指,领导员工面对面,这些形式都是企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能学些什么?作百年老店的魄力和大局观?维持生存的暂时短视?学会钓鱼是为了长久,吃鱼是为了生存,两者都不可缺呀,平衡点?
还要思考的一件事是民主和集中,基层的声音和领导的声音。我想真诚和开放是关键吧。
风很大,天很蓝,交流的东西很好。谢谢民协。
前一篇:五一同学聚会(三)
后一篇:《一切为了组织进步》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