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芳华》《无问西东》《前任3:再见前任》《妖猫传》

标签:
文化情感无问西东前任3:再见前任 |
分类: 电影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
(本文原本四部影片对比分析,这里抽取2部影片来交叉分析)
《芳华》《无问西东》《前任3:再见前任》《妖猫传》未必是同一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分析的难度在于牵扯的性质似乎各不相同,但其实都可以探究电影如何适应时代人心还如何兼顾趣味、明星召唤的作用、主流价值观的人性化表现、叙事和技巧之间的关系,技术与艺术表现之间如何把握的问题,但放在同一层面,也许关注电影的情感表现,现实透射度,审美追求,人性命运的表现可以更为开阔的透视一些发展问题。
一、情感表现
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基础的要素是情感表现如何,影像声画塑造的情感世界是电影不能缺乏的对象,有时专业人士习惯从创作的技术或者技巧来探讨其优劣,其实有些本末倒置。技巧探讨意义在于:或者是确定其是不是符合电影这一传播媒介的技术条件,或者是探讨技巧高下是不是有利创作内涵表现,而不是就技巧论高下。而好电影首先需要判断情感因素的把握。实际上,人们越来越摒弃技巧上的争夺,而看重电影中的精神情感和表现的真实性。比如《芳华》受到普遍性的欢迎,是对于情感真实的表现最为触动人心,叙事表现的精心渲染了情感动人的魅力。《无问西东》在剧作上似乎有不少缺陷,但是观众时常忽略了其短处,而被剧中四个时期人的真诚,和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家国、情感、他人的真诚所感动,而情感的滋润也让该片情感世界的慢慢得到大众的欢迎。《前任3:再见前任》在设计上很明显的做作的设计毛病,但是不和年轻人感觉相违和,尤其是表现年轻人对于情感表现上疑惑和期望认可的一些矛盾的解决,获得当下年轻人的情感呼应,也成为获得大众欢迎的最主要的因素。
接着需要就艺术表现情感来进一步比较。电影一般习惯所区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概念,其实难以概括电影的分野,无论什么形态的创作,都会涉及到艺术和市场表现之间的适宜度,而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也未必是艺术与商业的简单判定可以裁夺的。艺术表现的得失在情感呈现上决定了影片的市场接受。不妨以此来观察这四部影片的状况。《无问西东》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其实有似乎凌乱的部分,按传统的叙事规则可以找到四个故事连接和关系之间勉强的缺陷。但是电影越发受到读书人的追捧而忽略其不足,就在基于对大学文化、国家奉献和个人情怀的热诚表现,逐渐被影片后半部分的情感所触动,而为影片精神而感动。事实上这种感动印证了一条规则,即当你的内容、精神或者核心价值观足以强大的时候,会抵消对形式不足的更多挑剔。《无问西东》以深深的个人投身国家人民的献身精神,勾起大众的情怀,不少人为之热泪盈眶。一般观众最为感动的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段故事,原因在于沈光耀的故事充满了精神情感的动人色彩,尤其是沈母的家教和为孩子熬制冰糖枸杞莲子汤,叮嘱每天都吃,而防空警报响起沈光耀就反而奔赴厨房完成母亲的嘱托,而儿子牺牲后,沈母送别大林小林双胞胎依然是一碗冰糖枸杞莲子汤,令人泪奔。艺术表现和情感内容之间的相互烘托关系启发我们:首先需要作品是一个文化产品,应该尽可能求完美,但实际上艺术有一大半的功能是基于情感表现和情感认同,以及对于国家命运个人的经历呼应性的东西。这个时候,会放大了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说减少了作品形式上的挑剔。情感内涵的重要作用和技术上的相互冲突,也许在《妖猫传》中被凸显。固然,影片并非是一种煽情之作,它有自身探寻的追求,但情感表现冷峻对于表现的价值还是有不小的影响。从形式与技术表达而言,同样道理,《前任3:再见前任》在表现形式上有比较好的聚合关系,虽然可以挑剔这种聚合关系有些勉强也明显有些故弄玄虚,但是呼应了当下年轻人在婚恋关系上和在情感的聚聚合合上的心理感知。所谓谁要没有几个前任不可能的现实呼应背景下,产生了影片和现实人生的一种情感共鸣。而在情感表现上的极致化的夸张,也多少吻合了少男少女们所期望看到和勾起需要,以及许多人亲身经历的一些东西。这些情感说不上有多高尚多动人,那的确是和青春一起感同身受的,因此,在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观和体验,包括审美观的时候,《前任3:再见前任》就获得了情感上的加分,叙事构思的表现力也得到格外的呼应认可。
二、现实透射度
无论什么题材电影,实际上都离不开现实透射度问题,表现历史也好,现实再现也罢,都有对于现实感知呼应的深层透射,也由此对于观众的心理促发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探讨电影情感表现和情感意义之后,再来比较几部影片的现实表现问题。现实性也是艺术表现功能高低的体现,所以,一般而言,可以将电影的现实性表现、现实感的映射、和现实意义的蕴含作为判断电影价值的不同层次。但现实透射度始终是电影创作内在表现的重要因素,也已经日渐成为引人关注的对象。在贺岁档元旦期间的影片里,明显的看到现实感很强的影片的现实意义都表现得很好。《前任3:再见前任》毫无疑问是一个现实表现题材的作品。对于当下青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了鲜活的表现概括,甚至是夸张但现实感极强。影片宣发得力点是:谁没有几个前任,这如此具有现代社会青年感知的关键问题。韩庚饰演的孟云和郑恺饰演的余飞是一对好基友的设计,已经是现代青年熟知的人际关系,这和现代青年不违和;他们同时开始和女友矛盾分开,却居然相约“拒绝挽回,死不认错”,又是时下年轻人的常见心态。影片直击青年自己的成长经历,触及男女性之间交往里必然是遭遇坎坷而不断增长经验。时代所带来的情感爱恋难免对于前任的唾弃或者留恋,对于现实的交往中可能的不满以及容忍,对于分离的多种原因的表现,对于分手后成为往昔的怀想萦绕思念等等,在相当程度上得到展示。抓住谁没有几个前任的时代人感知,接着再死不认错的噱头上展开故事,又从心理上凸显了现实感。影片对于两性关系的展开其实相当“作”—故作而夸张,但既有不舍前任的情感,又有放纵自由的舒张,对于现代情爱的一些真实情态的确做了聚焦性的展现。最为抓住人心的不只是谁都有前任的现实呼应,恐怕还是对于前任未必是死敌的认识的一种魔力吸引。影片在娱乐不断甚至有些过分的鼓励放纵间,探及了千年人共同感受的一个心理事实:前任和现任之间的关系的微妙性。前任现任在心理层面都有可能是存在印痕的矛盾体,彼此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彼此之间怀有一种情感的种植和记忆。影片表现的初衷也许未必全在于此,但的确人心中的现存情感不见得就那样坚不可破,而前任的离合也不是简单的爱恨决然导致,偶然或者口舌造就的误伤,和离开却似乎相恋的矛盾性在影片的造作中却得到揭示。在这里人们看到了影片中的自己身影和复杂心思,不是吗?影片中的两对主人公身上能看到了许多冤家自己的经历,而从中去不断地补充主人公他们的生活。所以现实感和现实的意义就交汇在一起,整个影片的现实性实际上是和人心的现实性,和人对于现实认知的一种投入的一种感觉交汇,影片接近20亿的高票房创造爱情片记录,说明其触动了情感心灵的奶酪,实际上是紧紧扣动了年轻人的心。《无问西东》看起来是讲了四段历史和现实的故事。但是显然现实性非常强,牵扯着清华大学或者西南联大的历史,却照应着现代人期望国家强大和现实奋斗拼争的主题。在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饰演的五位年轻人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身上,情感纠葛有各自的表现,但显然被跨越时代的当下观众所感动的是青春如何遭遇了磨难,无论是外敌造就的还是国家磨难的,所有的年轻人都在自己的时代中胸怀梦想而表现出心存美好的精神。张果果的现实无疑是当下直接性的,他有才却不能得到更好的施展,而心存美好时还怀疑几胞胎的父母心存不良,其实现实折射着我们也臆想一定是恩将仇报的无尽索取,却在人家父母就是真心用孩子的胎毛做成了胎毛笔当面送他表达感恩之意时,我们一起惭愧不已。现实意义的启示让张果果和我们一起反思是不是需要真诚信任?
三、艺术审美完整性感知
将不同追求、类型的创作都贯之艺术审美似乎离谱,但其实电影无论是商业创作、人文感知还是现实观照,艺术完整性和审美的眼光都是不苛求的文化期望。你可以注重市场但不能低俗无边,那会造恶污染;你可以追求玄妙但需要精致的表现,否则搅乱人心;你的艺术探索可以超越常规,但理当具有人文情感的纯净才符合审美提升需要。总之,对于影像作品再大众化,也可以做艺术审美完整性的审视。《无问东西》的反响来自于情感表现和理想激励,但就艺术表现而言未必完美。四个故事其实过于零散,尽管有一些人物关系的介绍关联,却不能忽视其过于四散,这就是为什么前半部分有些迷惑而后来则开始有些聚焦。艺术表现的缺憾是剧作过于放散收拢显然无力,显然是因为要完成清华大学整个学术人文历史的全面覆盖,却其实前后的两个阶段都有些勉强,真正出色的是中间两个故事,60年代的王敏佳正义救老师却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被追求更大虚荣革命的李想所抛弃,几乎被老师凶悍的妻子所打死,陈鹏救助了他却居然隐藏在乡村疗伤日久,也许这里的爱情具有巨大的力量,却显然有些不可思议。而第二个抗战时期的故事则丰满动人,沈光耀的富家子弟大学生却被国家危亡所感召,良好的家教使得他作为空军飞行员的救助乡村孩子的浪漫厚爱充满了情感逻辑性,而这一个故事的事实依据和情感逻辑都相互印证,也是最为丰满细节所包裹的电影主体。但这一分析依然要回到艺术完整性的更高层面的认知,即艺术表现的真诚让电影《无问西东》具有情感和理想真诚的动人感召力,这不仅是质朴年代的人性和人们期望现实大学弥补精神的交接,也是艺术主要依存于内涵丰盈性来显示的力量。《前任3:再见前任》无疑是超越此前《前任》两部,巧妙的将做作的婚恋关系演成了投射当下青年男女都期望有破解之策的教科书,爱已经不是死守的殿堂,随意和一句话的功夫,爱就形成陌路。映射现实之外,却牵扯出其实人间的真实景观:男女斗气都有理由但后悔的十之八九,过后的现实才是有了阅历后的人们的真实表现,分分合合的境遇随机性,与分手了但永远心不甘的感悟能够巧妙结合在一起,影片两对冤家的故事颇有某种合理性,表演的到位掩盖了故作玄虚的苍白,而忽然有了人心的微妙呼应,最后打破俗套的结局最好,让分了以后的心没有分,却也只能眼睁睁而为他人生子,却也许前任不是死敌,也未必不会成为牵挂的内心对象的复杂性。
四、结论
站在2018年瞩望新时代电影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将引来新的局面,开局的贺岁创作作为先期呈现,是应当以最为关键的人心命运这一艺术高端目标来映射比较。但我们执迷于市场的时候,必然淡漠艺术文化的品性要求,急功近利的导引让中国电影时常走入令人不解的境地。从2017年让国人惊醒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到刚刚上映的《神秘巨星》,以及去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等,都让我们有些意外,除了创意和表现出色外,在印度电影中闪现的似乎却是我们的许多电影试图闪躲或者抛却的主旋律的坚守和精神价值的顽强歌咏。大众其实不是不喜欢精神价值的弘扬之作,而是反感虚假和不真诚的创作,不满意娱乐至上却无聊虚幻的作品。实际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个国家电影该如何发展的大问题。必须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精神的坚守,也需要不断完善对于现实的观照,而对于真善美的表现不是庸碌却正是人心的需要。当《无问西东》以似乎并不完美的形式却热诚的歌咏时代献身国家民族大业,放弃优越生活投身危险事业的先人们,历史的光芒和现实的感召就闪现出动人色彩。而“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的人性深刻温暖也必然感动年轻的观众。《芳华》中刘峰无偿为他人服务,即便在众目睽睽之下蔑视汗臭的众人面前,撑起受伤的腰去给尴尬的何小萍托举,文工团政委愤怒的斥责男女团员欺负人的正义感等等,都是给电影增添光明正义的动人力量。我们说:电影需要给与世界人性和光明的正能量,艺术创作者必须将电影作为人民美好生活期望的真实梦幻,于是,艺术的价值真正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