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专业博士”设立问题的学术思考

(2017-03-18 14:25:16)
标签:

教育

艺术专业博士

专业学位

疑难问题

设立建议

分类: 艺术教育

2017年《艺术教育》第三号刊登:2017年我的第五篇论文,也许是全国第一篇全面思考“艺术专业博士”问题的论文.几年前我第一个提出中国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倡导,但在艺术专家中觉得意外,去年试图开始学术分析,在北师大召开学术研讨会,忽然对于设立艺术专业博士疑问增多,是不是需要和利弊如何有更多的困惑和思考,于是——

“艺术专业博士”设立问题的学术思考

“艺术专业博士”设立问题的学术思考

“艺术专业博士”设立问题的学术思考


关于在中国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建设的思考

 

                             [i]

 

21世纪中国艺术经历了社会声誉与学科地位的巨大变化,无疑第二个十年所设立的艺术独立门类,将艺术的学科属性确认为独立而重要的存在,极大推进了艺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学科领域的发展速率,目前全国每年本科招生报名总数超过一成是艺术考生,而大学生中接近一成是艺术生。在艺术学科门类进展历史中,除了艺术学术学位已经较为完善外,设立十年余的艺术专业硕士学位,为中国艺术教育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良好基础。艺术专业硕士也从单独招生的在职人员MFA单证学位,到全日制艺术专业硕士双证建设开展,已经在高端专业艺术人才培养上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毫无疑问,艺术学科建设已经进入完善化改进的阶段,新的思考提示我们扩大艺术发展路径问题的重要性,除了根据情况不断充实学科点和调整学科建制外,关于中国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设立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全国已经有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程专业学位博士等相关专业性博士学位设立外,针对艺术专业实践性人才的高端博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呼声日渐高涨,随着艺术专业硕士十年运行,取得了出色成绩,专业领域的认可度日渐提高后,艺术专才培养需要设立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议论,到了应当进行理论论证的关节口。

 

一、设立艺术专业博士的原因分析

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设立的设想,是笔者在第二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成立会上(2012年)率先提及,但似乎人们还比较陌生而没有得到更多呼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开始得到反响,尤其是随着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人数积累,热度也随着上升。设立的基本动因来自于几个方面:

1、艺术学位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同,社会需求日渐提高。在艺术成为门类后,艺术各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领域发展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延续于文学学位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转型到艺术学学术学位的调整还顺理成章,但专业学位的认知一段时间还处在调整期,许多学校在摸索过程中慢慢适应实践性学位艺术人才培养,有了基本认识,开始增强更为高端的专业博士学位的渴望。

2、各类型专业学位的设立,促发了对于艺术实践创作高端人才培养的信心。在中国包括中医专业博士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兽医专业博士学位、临川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等,针对性的指向注重实践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已经取得较好经验。而艺术多个领域的表演展示等创作实践性强的行业,迫切需要提升素养和水平,借鉴其他实践性强行业专业博士培养的启发,发挥艺术专业型特点,对于艺术专业博士的设想开始强烈。

3、艺术家职业的意识增强也是专业学位认知高涨的因素。在设立艺术专业硕士的时候,设计者强调的是西方对于实践性强的艺术领域以MFA作为可以匹配理论行业的终极学位来看待,比如所谓大学教职一般需要博士学位,但艺术行业只要有艺术专业硕士,既可以相匹敌在大学任教。终极学位的认识让艺术专业硕士培养获得了极大发展,也给予一些艺术院校以西方为参照的艺术家硕士学位获得必要的留校或吸纳人才的资格。但对于中国大部分高校而言,水涨船高的人才学位观,导致一方面大学缺少艺术实践师资,一方面艺术专业硕士难以进入大学教职序列。足以匹配的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设立的呼声开始得到响应。

4、艺术专才自身期望提高学位要求也是触动的原因。十年来中国艺术专业学位发展培养了5万余人,在艺术创作领域不可谓不成绩显著。根据资料:“中国艺术硕士专业设立十年,共招生约5万人,其中超过1.5万毕业生已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的首批32所试点院校开始招生。2008年艺术硕士毕业生人数为448人,2014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数已经达到6159人。十年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已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如今的202所,招生也从最初单一的全国联考、毕业获得单证的在职攻读方式,发展增加了全国统考、毕业获得双证的全日制学习方式。其毕业考核更强调实践技能展示的水平,学位论文主要是对作品创作与表演等实践展示内容的专业分析和理论阐述。” [ii]   面对初衷是终极艺术创作学位的大量人才,的确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初始招生中,多数是艺术创作行业的佼佼者,也为艺术创作带来出色效应,但随着新的一批人才加入,无论是年龄还是专业成绩,逐渐由凸显到相对平常,自身的行业认可度与专业艺术水平都促使他们期望更高的学位学习提升,面对社会认可学术博士学位的传统,自身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期望,对于专业博士的热望显然高涨。

5、对世界艺术专业学位认识的深化促发。一般而言,各国艺术专业学位认知是以专业硕士作为艺术家学位的最高代表,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专业性的艺术学位和哲学学位可以并立:表演艺术博士PhD in Performing Arts 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后者自然注重理论研究学习。一些国家的音乐创作领域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而区别博士学位明显,即所谓的常态学位是PHD,侧重理论研究,另一种是DMA,侧重侧重表演。PHD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写大量的文章,以论文毕业;DMA更重表演,需要论文和表演结合来获得学位。研究者发现这在音乐领域最为突出,在高等院校的学位制里面,艺术创作型音乐系里,已经有为表演型的学生设置的“Master of Music Art (M. M. A) 而更高的就是“Doctor of Music Art (D. M. A.)从事于音乐理论的研究则是 Ph. D in Music Ar。无疑表演型的学位,比如MMA.  DMA.都注重表演方面的训练。课时要求大多在表演技能方面的提高(如声乐和演奏),同时也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毕业时要求一定场次的音乐演出。但是Ph. D则没有音乐会演出的要求,而必须有论文的答辩。由此可见表演类的学位主要是学生演出技能的训练,而研究型的学位与其它领域一样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分析,和学术水平。根据资料,在绘画,设计,建筑等艺术科系里,设有十分类似的学位。 (M.F.A. 一般已经创作类最高学位,可以满足艺术职业的要求,甚至可以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担任教授的职位。尽管研究者认为西方大学的艺术专业一般很少设置Doctor of Fine Art (D.F.A.) 而且DFA往往都是名誉学位。但美国有少数大学设有DFA。比如耶鲁大学设置有戏剧评论的DFA。其它高等院校设置电影、视觉艺术、文学创作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如果已经拥有MFA学位的人希望在高等院校竞争相应的教职也会考虑获取DFA。总之,一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需要去读哲学博士学位 Ph. D

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艺术家身份的学位MFA在中国难以实现高校教职;而西方艺术专业学习人数也无法和中国的众多人数相比,依据西方艺术专业博士设立的现实,期望中国效仿的要求也开始升高。

6、当下艺术型博士学位是唯一的学术型规则下的培养,时常呈现着培养画家、音乐家、影视创作者的职能,于是,一方面许多学校让艺术家服从理论研究性学位要求,无法宽容其艺术家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艺术家攻读博士学位很难真的做好学术理论研究。而在法理上,许多艺术高校的艺术博士培养实际上无法培育出经验提升的学术研究的理论人才,同时又只能暗地中改变了学术博士的要求,公开的或者暗中去按照自己的专业性人才培养要求来塑造艺术学博士。这里的痛苦和尴尬是多重的。所以基于现实的境地,催逼出创设艺术专业博士的呼声和动力。

总之,多重情势推高了对于艺术专业博士的认识。设立的多重动因也强化了关于艺术专业博士的建设需求。

 

二、艺术专业博士性质的预测分析

某种程度上说,艺术的实践性要求,的确具有合理的寻求专业博士建设的期望,当将常态的学术性哲学博士推进到专业博士层面来思考时,不能不进行关于必要的学科学位要求的性质、任务、培养模式、招收对象、学习方式、学位获取,乃至于社会认可问题的思辨。

首先,艺术专业博士是为了培养专业表演创作的高级学位,也许人们对此的疑惑在于表演和创作需要博士学位吗?按照前述的学位需求,一般而言给予艺术专业硕士已经为表演和创作类人才设置了学位,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学位制度已经认可了MFA的存在价值,但显然,在传统习惯中,博士是一种精神的学术探讨性研究学位,天然和理论研究的开拓性相关。表演和创作的特殊性,让艺术家文凭认可即可,一定要和博士挂钩,会产生歧义:一是减损了博士学位的理论含量,比如已经存在的艺术高端人才在国外获得的研究型哲学博士学位或者在中国得到的艺术博士学位等的严肃性和高端价值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有人格外担心,艺术专业博士,将艺术专才的特殊性所在屈服于学位需要,艺术将不复存在个性,被招安的艺术家变成了理论的附庸。有人认为艺术家为了获取博士学位,消磨个性,丢去艺术灵性创作而学习未必有助于艺术创作多样性的固定课程,研究将伤害艺术原发性的价值。有意思的是,当年艺术专业学位只有研究型的清华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培养画家的专业博士的一种偷梁换柱的实践,邀请的专家如陈丹青先生却最终愤怒的退出培养,因为他认为无法找到艺术家的被培养者,而制度却要求按照学术性的外语等来招收培养,却又不是艺术专业性人才能通过的,而可以进入考试制度的又时常有不是专业佼佼者。这一情形不仅在专业博士招收层面,在不少专业性艺术院校,抱怨按照招生制度得以招收的研究生,多为“专业性”水平不如自己培养的本科生云云。故此,在艺术专业博士设立的前提上,先要破解需不需要专业艺术博士,艺术家是不是需要专业博士学位,专业艺术博士针对性是在哪里,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在艺术人才培养上需要怎样的合理认识。

其次,如何培养也是一个需要精细分析的难题。已有研究型博士学位培养目标比较清晰,学术理论培养是学位获取的目标。其实,根据资料,博士培养在学校性质上就已经确立了差异,比如在美国,一些州的公立院校分为三个大的体系:其中研究性大学UC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nia,简称UC),教学型大学CSU系统(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简称CSU),这两类学校都提供本科和硕士学位,但是博士学位基本只有UC系统的学校才能提供。可见对于学校要求的差异。而现代大学逐渐开始注重专业性学位,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留学经验,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设置音乐艺术博士(DMA)的国家,至今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在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系统科学、教学形式多元灵活、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值得借鉴。但如何借鉴才能适应中国现实依然需要研究。而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也开始做表演艺术研究的人采用实践为引导/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些国家的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要求和传统的论文博士不同,根据留学人员的描述,有做实践和论文两部分,论文的初衷和最后的阐释都与实践相关。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新的表演形式或方法,或对现有的表演艺术概念做新的延伸和诠释。整个研究过程注重实验性,考官看重研究过程多于结果。似乎这可以作为参考。在网上搜寻较少的经验阐释来看,一般认为无论是对于艺术创作类的学位和理论研究性学位,显然课程的种类与培养的标准都有本质性的区别。比较容易产生的歧义在于,只要是博士(Ph.D),则都与其它领域一样有相似的标准和要求。这要求就是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训练,而且要求深厚的理论分析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显然是以阅读原著,学术文章的能力为基础的。研究的要求是不是对于无论何种博士都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因为需要博士在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和理论的分析。然而这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就有了本质不同。我们如何来实现高端的艺术专业博士在艺术创作类创作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敏感度,和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让攻读学位的艺术家在或者作曲的技巧上、或者表演的深入理解上,或者绘画技巧的娴熟精深上,或者演奏水平的圆满上得以实现超于一般?

接着,招收谁和如何招考?艺术专业博士理应是艺术创作的顶尖人才的培养,作为艺术家已经取得了出色成就,再进入重点培养,进入一种学校创作与理论结合的体系来重新思考自己和艺术的世界视野,提升创作的文化含量。由此观念设计极其重要,矛盾分歧也集中在此。调研起来,一种思路是专项性招录,一种是通过考试录取。显然,某种意义上的推荐制度可能更为符合录取出色艺术创作者的目标。此前的艺术专业硕士MFA的最初招生对象,就是蛰伏已久的艺术行业的出色人才,包括有的已经是艺术学科的教授、著名演员、出色导演、名满天下的主持人和画作已经受到追捧等等的艺术家。既然如此,推荐就应当是艺术专业博士最初开拓的更好的方式。可以由艺术各行业重要专家来举荐,再经过考核小组确认;也可以自己报考张榜公布,让专家打分推优录取;还可以通过必要的作品展示,来让推荐考核小组确认录取。于是,如何推荐是一个难题,但只要有明确的录取目标,注重专家作用,公开公正的进行,无论对于录取者还是培养者,都相信可以获得行业出色的人选来读专业博士。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考试录取,也许对于排除当下的人情世故和专家择选的难题,考试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可行方法。但其考试本身就要避免习惯的书面设计的繁琐和不符合艺术专业人才的死板方式。也许就是面试考试重要专家集体同一时空的考量艺术才华和思维判断,加上各种艺术创作展示的现场评判?直考间接考推荐考核推荐制度等等,各有利弊,但艺术专才在比较中选择也是必要的举措。最为需要预先考虑到的是:1、开始阶段什么学校有资格招考?2、是少量国考来开始还是试点学校开始招考?3、全国限定性名额还是指定性学校或专家专项名额?4、当发展后如何防止招收滑坡的问题等等。

最后是何以设定课程与如何毕业,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显然需要提醒,是注意培养过程还是注重结果;是期望通过学习提升思想观念和视野来促发博士的艺术创作,还是对艺术出色者总结创作影响他人?自然,按照一般博士的要求,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是不是需要作为专业博士的基本要求?前述及在一些英语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除了鼓励表演艺术研究的人总结实践为引导和作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同一类型的而艺术做出新鲜创造性的总结、分析、示范等,并且兼顾实践和论文两个部分,只是强调论文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阐释实践。对于高端的专业博士期望经过学习有研究的提升,包括提出新的表演形式或方法,或对现有的表演艺术概念做新的延伸和诠释。课程就是研讨和与导师艺术家一起探究创造的过程,而整个研究过程必须注重实验性。毕业学位的获取也就以此逻辑延伸。在一些地方,专门聘请的专家是跨学校地域的世界艺术专家结合,客观性判断是首要之举。至于艺术的多类型如音乐演出、作曲、舞蹈的专场表演、画作的系列化判别、影像或者装置的展示方式等等,都要具体规范与差异化结合。答辩的公开化也许是必要的,让社会来监督从招考到毕业答辩也是最大限度的防止人情世故的左右。

其实,未雨绸缪的探讨是必要的,但谨慎提出问题和思考才是重要的,中国艺术专业学位既要比照世界大势,又要结合中国实际去探讨自己的路径,这才是我们提出设想的主要意图。此文意在抛砖引玉,让社会尤其是艺术专家来展开讨论,以求防止缺陷而设计较好的思路。



这一期还刊登有我的研究生撰写的在北师大我召开的全国第一个“艺术专业博士”论证会议综述文字:

“艺术专业博士”设立问题的学术思考

 

 

 

 

 



[i]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2级教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副主任

[ii]华夏经纬网20151127日报道: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十年招生5万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