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出版社:融媒体数学的稀罕阅读
标签:
文化北师大出版社融媒体数学艺术与科学关系 |
分类: 文化问题 |
最初看到这本书稿,真有些讶异,不仅是数学几乎离我而去却忽然有重新兴味盎然的阅读机会,让我自己都有些激动;还因为“融媒体”三个字却又和我的研究趣味有了切近感,好奇为什么数学和融媒体产生牵连:接着是在似乎并不艰涩的专业叙述中阐释奇妙的“数学”,开始激起我中学年代曾经短暂当过数学课代表的微妙回忆,微微幸福感袭来-----翻阅的过程是奇幻的,因为诸多遗忘都涌现而出,数学王国再一次矗立在我们面前。
其实,读此书自然还是要去接受“海伦公式”,“余弦定理”这些不专事数学研究的人们头疼的语词,尤其是在一展开这样那样的公式推演的时候,我们多少有皱眉的机会,但数学素养的述说却慢慢让我们接受。既然数学是文化素养,在历史上和人类文明中,数学总是给予人类启蒙和提升智慧,这在本书的阐释中是始终贯彻如一的。我于是就自然跳跃到著名的哲学家培根的那篇读了无数遍的《论读书》,其间这一句“学习数学使人精密”令人玩味,当初理解这一句,似乎归结到数学给与人数字知识修炼的感觉,今天则更明白,既作为学科最为基础知识的数字把握对于人的必要性,也还有数学的锤炼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和文化呈现都有影响的意义。数学思维是一种精密思维,也是务实的思维,而科学在这一点上需要实事求是当然自是其精髓。
读到相关章节,涉及到欧几里得《几何读本》,忽然让我惊醒,当年翻译者徐光启为《几何原本》作序的文字,曾经是我讲授无数遍的《大学语文》的选文,至今还奇怪为什么要选用此文,但这一刻却忽然贯通起来。因为徐光启所谈及的都得到印证:“唐、虞之世。自羲、和治历,暨司空、后稷、工、虞、典乐五官者,非度数不为功。”那时徐光启强调数学自古以来极其重要,几乎是有史以来不可或缺的存在,显然是徐光启对于数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多么重要的叙述,事实也是如此,而在那篇序言中,随之其推理有意思:“《周官》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你看最终,徐光启强调的是没有“数”这一东西,其它六艺几同存废。而徐光启其实是为了证明欧几里得数学著作的重要性:“《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关于数学的根本性书籍,自然是因为当初引进的缘故,而在本书中放在整个数学史的背景下指出《几何原本》的得失,自然更为科学。但我还是更牢记着徐光启后面的阐释“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 在中国人眼里,这已经是把数学的价值抬高到可以的地步了。放大来看,强调只能夸张言之,但事实上也不离谱,没有数学,真就无法裁断事理
回到本书来,许多阅读兴味盎然,因为作者的视野是宽阔的,跨越着时空和媒介的阐释,让枯燥变成了趣味无限的天地。比如第五章论及二维、三维、超立方体的时候举例所形象说明的差异移动,就是一例。而接着引述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绝对有说服力。这一章随后对二次元和三维世界的认识,触及了当下青年对于现实三维世界的一些疑惑,和愿意沉溺在二次元世界的情绪,以及自我标榜的2.5次元的匪夷所思的文化或者机理的特定性,的确需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显然这是相当现代的融媒体时代的认识。而后面五维空间的展示与数据仓库的分析,则是我们这一融媒体大数据时代的语言和思维的展现。
无论如何外行,阅读杨溟等著述的《融媒体数学》的感觉是独特的,外行上述随感肯定不能触及这本书真髓一二,姑且就作为阅读者触感的表达来支持这一创作的精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