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营电影看电影产业改革

标签:
文化民营电影中国电影发展杂谈 |
分类: 电影研究 |
从民营电影看电影产业改革(周星)
——评《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民营电影的发展壮大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本书研究者指出早在1993年,民营资本已经占电影投资一半以上,只是限于当时的制度环境,民营公司只能以挂靠国营制片厂以及购买厂标的方式完成电影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鸦片战争》等影片的拍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集资。直到新世纪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后,民营资本才可以光明正大地参与电影生产和放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一书是电影界多年来对民营电影最系统、最有深度的研究专著。
民营电影本身是中国民族电影工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产物。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多大型的国营电影企业,这些企业有过辉煌时期,拍摄过很多经典的电影,但是这些“巨无霸”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却纷纷遭遇困境,这与国营电影公司自身的管理机制以及历史包袱有关。没有历史负担的民营公司在市场中反而更加灵活,它们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剧本选择重视观众口味,宣传和营销上也借助互联网等立体化手段。民营电影发展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机。
《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一书,将电影产业研究与电影政策研究相结合,全书用相当大的篇幅追踪、分析这二十多年电影政策的变化。前些年,以利润为主导的电影市场和以宏观调控为主的电影政策经常是两套话语,彼此很难对话。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电影政策对电影市场的调控作用不可或缺,这不仅符合民营电影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有利于在好莱坞强势冲击下保护民族电影工业。当然,民营电影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也会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电影管理部门少用行政手段,多用法治和市场的方式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必将出现一批有影响的中国电影公司,这就需要民营电影公司在经营和巩固好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通过融资、合拍等方式完成国际化转型,以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如此,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