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清晰判断当下中国电影吗?看韩寒郭敬明自身之争、对他们电影的相反判断之争、票房与网站评分之差距、专家满腹经纶与大众不管不顾好恶之争,等等,都证明没有唯一取胜的标准。
中国电影的多样化表现是多元观众的需要,新一代观众审美趣味显然疏离传统,老式电影观还能左右当下创作多久是一个必须思考问题,诸如高票房高评价与低评价高票房、不高关注平淡评价、高低评价尖锐反差共存等等现象,预示着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价值观冲突、审美变异、刚性年龄差异拉大等复杂的特殊时期。
研究电影不能丢开当下,研究当下电影不能漠视时代风习,研究时代风习不能没有价值观判断,研究价值观不可能趋奉创作者和社会评论者的一面之词-----于是就应了人们常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说恰当的应该是这是最好的时代(电影市场繁荣),这是最复杂的时代(电影认知前所未有复杂化)。
此前为了早睹便赶场看了《后会无期》;昨日为了省时紧凑,一股脑坚守在一个影院连续看了《小时代3:刺金时代》、《我就是我》、《京城81号》——因为你不能像一些想当然的人说某某电影绝对不去看,因为必然不好;或者绝对不去为某某电影捧场增加票房;更不能像一些可笑之极的人们说:中国电影太差了(或者中国电视一无可取),所以我已经十年不进影院看中国电影了(或者我从来不看电视),问题是从来都不,何来判断?
只凭着口号或者无来由的好恶下判断,自然非我所敢,但实际上,你看了去评价依然会遇到情感行事的判断。批评犹如影片观赏理解不一,是一个难以认同一致的东西,只能任凭他去,自己认知无需共鸣。
以下就是直感-----
《小时代3:刺金时代》比起郭前两部更为绚烂的影像、装饰和衣装,凭借着粉刺拥戴和青涩满足的人们,票房已经逼近5亿元。但相比起此前2部来,江郎才尽的感觉十分明显,剧情最为凸显依然是纠缠于闺蜜基友的无中生有的矛盾,桥段十分突出重复:比起前面已经有过的典型港台家庭恩怨剧模式,如顾里生日的连环式情斗来,第三集的重复性表现显得做作不已,除了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姐妹团的竞赛场段落还有一点婀娜的新鲜外,诸如偷窃的重头戏和周作家的诈死设计都那般可笑。
可笑也许是我辈思维局限在经典电影的习惯中?粉丝期望的美女靓男的唧唧歪歪的纠葛依然那样匪夷所思,这可能就够了,因为他们看的就是这些。而华丽的装束、青年人的生活搞笑、臆想中的警匪
献媚 思春
乞怜等等青春时代的把戏,加上影像镜头的讲究,造就了新的一批人看电影的选择。所以构思和表现都一如既往的陈旧还是大大夺得票房。

《后会无期》已经逼近4亿票房的思考表现显然不同于《小时代3》,将之并列鄙夷似乎不公平?无法说清。韩寒设计的结构当然破绽不少,公路片样式也并非纯正,但自始至终的表现充满了他的思想----你可以推断不足,却不可否认有韩寒对于生活的反叛性认知。人物构思的性格差异未必合理却是在嘲弄中显示社会的玩笑,过于显摆的警句让世俗社会放大,而拿着传统电影逻辑去判断多少显得文不对题。不错,这不是严格的惯例影像逻辑创作,但是一种现代青年感知的生活逻辑,片段、讽喻、无始无终的,禁不住挑剔,却依然是一种触动一些人内心的电影。
问题在于,不同于郭敬明创作,这部韩寒处女作的大众评价显然很高,一种构思电影的架势在那里,尽管也成为懂电影的专家更可以津津乐道挑剔的靶子----小时代系列专家似乎都懒得去计较?于是简单的按照电影法则去显呗批评似乎缺一点先决条件——你如何站在这一代人的兼容好电影、有思考、不是传统审美、却有自己特点创作的评价理解?否定太容易,但除了挡不住票房和绝对不是腐女层面的喜爱外,大众评价的不低却不能小看。事实上,后会无期之中有值得思考的东西。

《我就是我》无需期待如何辉煌的票房,在中国纪录片罕有大批观众背景下,票房失落在意料之中。但作为记录性电影,真实电影的味道,让它具有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的怀旧意识,一个似乎有些淡出的男生选秀,被一些人看不上的选秀故事,在倒计时的回顾中,抓到了不起眼中的落脚点,难为导演的眼光,选秀男孩的真实一面、被动中克制和忍不住反抗而被机构纠偏的一面、机构苦口婆心和深陷制作中的严厉等等,都意外展示出来。这个片子未必是如何高雅的创作,但难得将众说纷纭的选秀背后的人、机构、一代喧闹孩子的心路得到展示,记录而尽可能挖掘其意味,是编导努力的结果。纪录电影不讨好观众是时代电影观众的缺陷,却不能说电影本身问题。

《京城81号》取得3.6亿票房有些意外,因为是最为传统的电影惊悚片,隔代恩怨和两代人演员同饰的传统技巧,让影片稳定表现,惊险的成分也未必超过其他惊悚片,但3D的先天优势功不可没,而剧情惊险的得体和惊悚却有情节逻辑的表现,让人们意外,由此发出创作走向的一个提示。主演的诱惑力大还是年岁大的问题,不影响其收视,倒是在青春片占据主导的情况下,这一个颇为传统的创作居然诱导观众乃至于北京那凶宅都人满为患,可见电影的传播效力。复杂时代的电影不是一窝蜂去效法山寨,而是只要有追求,都可能自有市场受众。这是《18号》最大的启发。论类型其实平实安稳而已,但传统电影的人情世故却依然还有魅力,可能预示着什么!

无论如何,要重复前面提及的:中国电影的多样化表现是多元观众的需要,这样大的发展市场不能一种腔调,也不是一种评价标准可以称雄的。新一代观众审美趣味显然疏离传统,老式电影观还能左右当下创作多久是一个问题,无视这一点只能越来越嗟叹而丧气。高票房高评价、低评价高票房、不高关注平淡评价、高低评价反差共存等等现象正是当下电影的复杂体现,预示着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价值观冲突、审美变异、刚性年龄差异拉大等特殊时期。警示人们不要以惯例老套却一厢情愿的评价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