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判别韩寒和《后会无期》?

(2014-07-29 09:25:24)
标签:

文化

韩寒

《后会无期》

反叛性

公路片

分类: 电影研究

    近期电影自然是新一批导演的天下,郭敬明、韩寒等等喧腾的市场,让青年观众欲罢不能关注,而电影专家迟疑而批评性的试探开始,其实人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下手评价?面对汹汹来潮的青春电影,简单的批评连专家自己都有点心虚,因为放在大环境下显然不是圈子里那样开怀抨击赢得共鸣,大世界的青葱一代包裹着巨大的青春面孔看着你,或者报以揶揄、或者嗤之以鼻,以往指点江山的高论往往难以获得欢呼。而市场获利的现实却又横亘在面前。于是如何判断趔趄再三的感觉一定存在。

    韩寒提供了一个还可以涉及艺术电影话题和公路片类型的议论对象,于是需要辨析。本文先从观念上开始——+
如何判别韩寒和《后会无期》?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反叛分析

 

点评韩寒电影是一个危险的举措,作为意见领袖,他无需点评也不在意他人,这是他们的时代,自我拥戴;而对于传统电影人而言,点评的客观性未必会被认可,先天的超常评判已经先入为主,你不按照传统电影感知却剖析,就可能遭遇不测,不是遭到屈就新人的俯就批评,就是认为你也被同化而堕落;至于武断的拿出传统思维和电影守则挑剔《后会无期》,赢得的很可能是小圈子的认同却无济于事,而对于认知电影的新时代却无效乃至于误读。所以,总有一个期望都认真客观的阐释自身观点,而不要先入为主的确立标准。实际上,对于《后会无期》电影本身已经不是传统认知可以服众的,而对于新的电影观众时代,更无法用直线逻辑来认识这一类还将出现的电影。

是的,《后会无期》是转变时代的一种值得注意的电影表现,时代转变既是指电影创作方法的改变明显呈现在那里,又是指当下电影市场观众的认知大大改变,还是指电影获得传播的方式大大不同于前。由此,批评的语态和认识也需要思考。而值得尝试转换的批评方法不提上议事日程,不仅是对于韩寒,对于郭敬明电影更无法进行有效的认知批评。因为对传统反叛的时代已经到来。

《后会无期》在题目上已经在对于传统认知的颠倒,“后会有期”是常人的礼貌和期望,“无期”的反拨就是新一代的故作颠倒或者反向认知。的确,在约会期望的温暖上,电影《后会无期》并不想给予庸俗的附和,基本上对于人事的常态颠覆,就是电影的意图:每一个人都没有预期的实现,每一件事都是超出逻辑的意外,每一个对话中的格言都含有正反相对的意味。总体构筑的世界就是反向的没有归结,从烧自己屋子却要烧了人家,到讲述者半路居然被丢失而销声匿迹,但最后好好的搭车者竟然为一个乌有的卫星发射而劫车消失。传统的认知在构思观念上、表现方法上到讲述逻辑上都异于常态,难怪人们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般观众都认为不可理解。而实际上,就是要不一样的差异已经从最初设定,不同寻常的意识是发自于内心的独特,无论是国民岳父还是所谓公知,反正韩寒不同寻常,电影岂能寻常相同?一个新时代人的异于常态的构思,让故事需要意义概括的常态都有些难堪。但我们是不是需要停下来想想和他对话的基准是要针对创作本身,还是拿你熟悉的电影法则、类型、表现惯例?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可能面对一个异于常态的创作者和众多的拥戴朴树们。

你不能说韩寒就是以往第六代的边缘人生的阴暗,整个电影充满不少可乐的段子,哪怕是不断失败也没有哀伤的刺激,而这也就是反向的另外一种证明:不同以往的思想行为支配的创作,你不能说这个电影没有思考认知,只是这反向于习惯逻辑,乃至于在作为“电影”的认知上,传统电影人的质疑其电影语言和“公路片”的适应与否等了,都留下把柄,还被得意的人们揶揄去看自己开出的公路片试图证明韩寒不规范——老天啊,我想并非他不知晓,你的教谕性老套本来就是他不耐烦要丢弃的东西,人家就是要不按照你的规范去拍你们心目中可以规范而来指点的电影。于是,在整体上需要你先掂量一下是不是适合评价,是不是把握了创作的基本思路。可惜,你但凡不管不顾的按照四平八稳的电影评价套路来纠正分析,估计不只是他哑然失笑,就是受众完全不理睬你的评价。问题在于,电影有既定规则可以一成不变吗?如果一定有,是什么?显然不是经典的惯例类型和你个体理解与否的程式,韩寒也可以认定自己的从东极岛到西部沙漠的迁徙是合理的,公路片凭什么就是你所说的所谓定律,除此概念概括的之外都违背规则?

问题在在于,这一批新电影人原本就不是按照教科书法则来傻乎乎拍电影的,从他们自小的经历就是反常规学校教育,而社会法则的多样性让他们如鱼得水,占到了多少读书人都难以占据的社会舆论高位。所以,异乎寻常的创作可以想象。我们也许奇怪郭敬明对于炫富对于勾心斗角的热衷,大大打破了人们正常生活逻辑,从而嗤之以鼻,但无法解释粉丝们蜂拥而至的观影热情,于是“弱智”是批评者最为无奈的解释。但其实,韩寒远比郭敬明们对于传统电影的习惯做了反拨,郭敬明的商业路数足够批评家得意洋洋的舒展自己的理论抱负,因为那都是显而易见的不睬生活表现的炫富之类的臆想,韩寒的世界却有诸多的呼应性,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思想的,而这思想再用僵化的认知却对于很容易看出不在一个平台上对话。麻烦在于,他又不是郭敬明,也不是号称商业片的划出另类来看你们如何可笑的按照艺术要求却挑剔,而自己大把挣钱。韩寒让人们看到思考的底子,却又不是可以归纳的艺术范来求取赞扬,他就是自己-----不只是自己,还是一批网络时代的男性们。于是,在豆瓣等上面,他收获了票房高涨对等的好评分,异于郭敬明的大把收获却超低评价。

简单的归纳为适应腐女粉丝的郭敬明,和依赖朴树范的韩寒,是未必准确的。《后会无期》的研究的确需要辨别清楚你的适不适合对话,正如人们知道在有见底的人们之间,对话的对应性十分重要,一代人可以不理睬另外一代人,因为八竿子打不着;同样,正如影片中阿昌一本正经的对主人公们教诲: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不在一个世界观的对话层面上,如何对应?

如何判别韩寒和《后会无期》?

 

这里绝对没有褒贬哪一方的意思,但却有一个提醒:《后会无期》是一个新时代人的对于传统电影、传统生活理念、传统判断方式的反向认识的故事,所谓类型的对否、所谓表现方式的规范否、所谓人物把握的适度否等,都需要一个新的理解,新电影不守规则是不是可以回到电影本身为什么这样创作,表现故事的逻辑自有是不是可以破戒隐含的创作动机,形态的别具一格是不是不全用习惯电影规范来判别?

(省略——关于影片结构、人物、语言、影像的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