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百花电影论坛第三场聚焦"非现实"影片的中国现状
2013年09月26日21:39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武汉9月26日电(陈宇昕)26日,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论坛第三场“非现实影片的创作与前景”在汉举行。谈及中国“非现实”影片创作现状,参与讨论的11位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中国“非现实”影片“现状堪忧”。浙江大学教授盘剑甚至直言:中国根本没有科幻片。
七十多年科幻史 没有一部科幻片
盘剑指出,中国的科幻史发端于1938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然而,这么久的科幻发展史,却始终没有出现一部真正的科幻片,听起来虽然不可思议,却是当下中国电影界的一个严峻事实。
盘剑说:“2009年的《机器侠》号称中国科幻第一片,然而,尽管它在科技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做了特效,仍然有许多剧情过完全脱离科幻片的本质。”他举了一个例子,影片中主人公在打斗的时候,后面突然冒出许多人来,就像孙悟空拔一个汗毛,变出许多分身一样,“这严重违反基本科学原理,只能算作神话,不是科幻”。
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几乎没有科幻片,有的只是玄幻、神话类电影,就是这类电影,表现也“差强人意”:“一些电影一味学习西方的场景设置与人物造型,硬性创造出一种魔幻化现象,比如《画皮1、2》就是这样,里面的场景不伦不类,不中不西”。
缺乏“现实性”是核心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则从“缺乏现实性”这一角度表达了对中国“非现实”影片的看法,他认为,不管是非现实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创作和评价的基点都立足于‘现实性’。“观众带着自身的现实评价电影,创作者也是基于自身的现实创作电影,因此,“现实性”才是非现实电影的核心问题。思维在现实的创作中受到了种种限制,创造精神严重缺失,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非现实”题材必须立足本土文化
陈旭光指出,中国“非现实”电影之所以难以发展,既与中国过于强调电影和现实的关系、排斥“怪力乱神”的文化心理有关,又与中国电影文化本位的缺失有关。“应当大力发展具有中国气息的科幻电影,开发民间神话传说资源,甚至从盗墓小说这类边缘文学中汲取灵感。”
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吕益都认为,好莱坞式科幻与魔幻,其立足核心是西方的哲学宗教,在基本理念上是和西方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的“非现实”电影一味抄袭、模仿好莱坞影片根本行不通。“非现实题材要想获得真正的繁荣,就必须立足本土,向自己的传统文化靠拢,传播本土的正能量文化的同时,寻找一些恰当的本土文化符号。”
不过,虽然对中国“非现实”电影发展的现状评价不高,学者们仍旧对“非现实”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寄予希望。盘剑认为,科幻片是最能表现电影本质特征,也最具市场价值的电影类型。“目前内地票房排行榜上,有5部是科幻片。这说明需求还是很大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院刘藩则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压力很大,他们需要魔幻、奇幻类的影片帮助自己“逃避式娱乐”,所以,“非现实”电影的发展潜力很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