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是什么?人的精神情感记忆处所

(2013-09-14 07:22:07)
标签:

城市

文化

分类: 文化问题

城市是什么?人的精神情感记忆处所

2013年9月14日,长春,上午将要在研讨会上发言,先把我的文字发上共享———

 

 

            文化精神聚焦的城市文化观念认知

 

    1、城市文化创意最高境界是一种情感收纳。

    原本做艺术学理论与相邻学科的融合选题,看到安排这一单元演讲,昨日就在刘云志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美妙乐音中思考这一选题,写完觉得如此缺乏理性而感性十足。并非设计艺术工作者,不能道出会议主题的深刻处,只能泛泛探究城市文化的观念,和情感感受,也许言不及义,但可以作为涉及这一主题的一个感慨,作为文化研究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设立却心存感念。因为勾起了文化的感觉,也显示了设计是一种艺术需要的提示。而以下我尽可能把握文化的感知来梳理思考。

   数十年前我编过一本书关于城市,序言这样感叹:“伫立在现实的窗口,远远望去,北京城的东南景象完全展示在眼前。高楼林立得令人晕眩,一天天的现代化,一天天的告别往昔。城市闪现眼前的繁华,遮蔽了过去。刚才的光影应该是孩子晃动的玻璃反光?小时侯在南方城市里,童稚的嬉闹就包含了用碎玻璃镜到处晃动阳光,反射所到之处物件便被突出,因为随着光影的探照,孩子的期望就射向远方了。脚下的二环路车水马龙,倏忽之间,每一辆车都会有一阵泛着光影的眩亮,城市真的是城市,炫耀而光彩,但现代化使城市历史只能重写,因为古老都低头垂腰快湮没不见了。楼下依傍着护城河,那依稀还有吞噬了老舍先生的太平湖的影子?填平在上面的是地铁维修厂,看着返回的地铁鱼贯而入,逶迤的车厢慢慢挤入厂房,似乎隐蔽了俗世生活的梦想。

    城市就是这样鲜活展示在眼前,但其实城市是超越实体的氛围、感觉的风味、思念的牵挂-。”

   这也算是一个内心期望城市具有温度的人对于城市文化的期望吧?城市应该是人的一种情感收纳所在,这既是物质建筑的居住地、街区构成的交往空间、交通连接的物流人流迁徙景观,更是一个心灵情感的栖息地。创意的要害是是让这些都聚焦在以人为本的生活情感投入的范畴中,于是如何适应整体生活而不是物质叠加的设计就极为必要。

    2、城市文化的精神感知。

    城市文化创意设计是一个理该进行文化思考的对象,时代发展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是一个聚焦。我们以为,城市是人所创建的生存居所聚合体,但其不仅仅是物质生存的所在而是文化生存的凝聚。而文化符号性质决定了所谓创意设计,既不是对城市物质构成的艺术行为,而是文化精神的把握体现,即艺术对于城市文化的确定和展现。可惜,人们往往把城市设计作为物质性街道、建筑的居所设计,不知不觉中,文化意味的远离将城市从钢筋水泥的堆砌,和物质排列的所在变得功利性凸显。还有几个城市具有说得出的城市文化标志?走到哪个城市都一样-----这一样不是似曾相识,而是无从提及的嘈杂乏味。原本上当一个城市亮出名号的时候,实际上其文化含量就应当相伴而生,某一个街区的文化古迹被逐一消除,即便存在也是孤零零的悲哀躲在一隅;大道通衢的功利性背后是功能为先的需要,而文化生存被荡涤一空;房地产的产业魔力让一片片的物质必要性遮盖着个性,人文细腻的存在无影无终。等等,都让文化人难以接受。以至于人们会怀疑千篇一律的城池是为什么无法辨认?我们到过什么城市都模糊不清!可以说,除了过去留下来的城市名字的空壳外,几乎难以找到连带的美好记忆。人们有理由发问:设计在哪里?创意何在?北京曾经有十大建筑,后来的新十大建筑就籍籍无名,幸好还有奥运留下的一些城市文化建筑在召唤,而真正代表古都的四合院经典街区和保留古老生存印记的地方也逐渐消失。

    我将之概括为城市独特的文化温度的触摸感失去了。

    3、城市文化的现代性理解

    城市设计从来就有,但早期自然生存的本真部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其物质生存功用为先。但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艺术性的成分越来越介入。但我们却发现当下城市的文化构成未必相配,甚至还明显削弱。然城市就是文化的现代载体,在我主要从事的影视研究中,就有不少人做影像的城市研究,关于上海和香港的双城记的文化透射研究,关于城市影像的文化特色表现,城市电影的精神等等。实际上,就是以为城市是现代文明表征。但究竟城市文化如何把握却实在是一个问题,应该说,不是简单的几个雕塑或者是某个地标,而是一种文化积存的呼应。其实城市是超越实体的氛围、感觉的风味、思念的牵挂我们关于城市似乎有许多可谈,譬如,一个城市的火车站,似乎是城市的门面,但其实过去是千篇一律的嘈杂混乱,现在则是千篇一律的豪华无序,以它来窥视城市必然受骗。所以必须探出车站,深入进去。而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又似乎成为招牌,但其实那只是外地人的笼统见识,本地人却不以为然。你要问何者为一个城市的所指,本地人一般按照自身所好回答:或者是工作区域或者是生活场所,再深入也就茫然了。只有文化的指向才能够牵拉出一个城市的归属和顿然涌起的味道。其实,城市不是高楼大厦,不是有专属的区域,而是挥散在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是情感的牵挂。城市是什么?自然不是豪宅大楼,不是通衢大道,城市其实是人所构成的栖息、生活、怀想的地方,城市是熟悉的身边,又是遥远怀念的对象。我们只有在流浪漂泊中、在乡村艰难中、在国外游荡中才会想起思念的具体城市,只有在置身城外才会有城市的概念。张中行先生说过:“常听离开北平的人说:“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确然就是这个道理。身处城市时,有人还把她看成囚笼,厌烦她的局促、嘈杂和烦琐,于是似乎不能忍受,实际上,这个城市、那个城市,都是自己生命年轮中的留存标记,已经不可更移地凿在心里,没有来由的牵挂地,想要斩断却挥之不去。城市是有味道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记忆深刻,因为这里说出了人和景物、和城市的切割不去的关怀,其实就是一种味道的牵挂,有心灵印记的味道-----心灵印记的城市,就是城市富有内在魅力的所在。城市就是这样鲜活展示在眼前,但其实城市是超越实体的氛围、感觉的风味、思念的牵挂-

    4、城市文化的天人合一意味。

    城市其实是一个容纳人自由生存的空间,环境极为重要。注重环境意味着不是注重物质构成。人们为何去酒吧一条街或者乡村采摘?其实是一种置身环境中的感知,否则自己家中自斟自饮和超市购买都足以实现物质目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期望的境界,城市的韵味也由此而生。朱光潜那对于后街的感悟:“除着破铜破铁破衣破鞋之外,就只有青葱大蒜,油条烧饼,和卤肉肥肠,一些油腻腻灰灰土土的七三八四和苍蝇骆驼混在一堆在你的昏眩的眼帘前晃影子。-----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的。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上海作家王安忆的描写:“风在北京的天空浩浩荡荡地行军,它们看上去就像是没有似的,不动声色的。然而透明的空气却变成颗粒状的,有些沙沙的,还有,天地间充满着一股鸣声,无所不在的。上海的风则要琐细得多,它们在狭窄的街道与弄堂索索地穿行,在巴掌大的空地上盘旋,将纸屑和落叶吹得溜溜转,行道树的枝叶也在乱摇。当它们从两幢楼之间挤身而过时,便使劲地冲击一下,带了点撩拨的意思。”

    应当说,一个城市要给与人文化感悟,法国人酒吧是对外看着喝酒,荷兰德国的房子外到处都是精心布排的花。伦敦地铁中人们走在看书。而过去的文人津津乐道的城市是黄裳写成都那样,竟然“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城市是一种文化载体,不妨诗意一点来结束我的感知:城市其实就在小吃的惊讶味道中,在街巷的方言语言调侃里,在书店淘洗古籍的得意之间,也在古玩的把赏之中,而庙会的人潮涌动,公园的方寸摆设,街坊邻居的相帮询问等等,都构成城市的风貌和个性。所以我说,城市就是活在人们心底,无论她世道怎样变迁,城市样貌如何改变,城市依旧是活在人心里的“城迹”。城市就是以人为核心的生命感知的方方面面,它点点滴滴,无处不在,依附于物件形体,流荡在情感心底。确切地说,城之迹就是人的文化之感,生命之叹,心灵之迹!

城市是什么?人的精神情感记忆处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