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空看《小时代2青木时代》,当时随手在微博上说:特想写影院观感即这是:奢华的港台“豪门恩怨”与少女浪漫怀想的社会化混合,该片一定有票房,因为是这样一个被幻化培育的时代。同样抽空落笔时,还是想分开叙述关于《小时代2青木时代》的分析,在讲述时代奢华的港剧演绎--关于小时代2的思考时,先谈谈受众观————
在注重自身的“小时代”而津津乐道的时候,郭敬明获得了粉丝和不解大时代复杂性的年轻人的拥戴,而主流媒体一个告诫令风传时,他却依然自信的推出“青木时代”,那立刻被市场给予超过30%拍片量判断的后面,其实不是旧时代主流一呼百应而受众就要默许的时光了。其实年青一代信服的是自己的喜爱,我们看来有些沉迷的庸俗,却是他们我行我素的自由。真正的理由是新媒体时代祛魅的延续和不由自主的反抗的结果。相反的判断不能简单的加以裁夺,但时代变化的根本原因却是支撑着电影市场的根底,除却这一认知的时候,无论叹息传统的好电影不被市场接受,和一些无甚可谈的电影却涌入越来越青葱年岁的受众,都是无法说清楚的事情。
在影院中看“青木时代”似乎挺好看的---现代影院似乎连空气都变了,一部慢悠悠的叙事、需要一些思考的创作,不溶于那十几岁居多的青春面孔。而他们主宰的电影市场却正是反对这些电影的上了岁数却无论什么电影都舍不得掏钱的人们。这是一个悖论:越是拒斥小时代的却越想当然的批评,而挡不住的观者却是随心所欲俺的青年观众。问题在于,你会去看什么样得得电影?实际上,几乎是难以承担电影市场主流责任的人们(不包括为了研究批评而看电影的极少人)在无力对抗掌控着电影观赏需求的大量身处小时代心境的年轻人。
上述客观论说,绝不意味着为小时代辩护,相反,后面可能正是要表达我的批评意见。但你得承认,舆论分为站着说的评价舆论、以固有观念说却未必去看的批评舆论、兴趣盎然看了给予低分的受众,和源源不断进入只是为了感受青春和奢华的观者。
我们所要面对的是正是“大时代”的复杂性背景,除了祛魅的整体氛围之外,社会历史的纠结也决定了稚嫩一代对于教化的抵触,而实在说,被反对者所指责时,的确拿不出既能高张大时代风采又是吸引青年一代感受的创作,多得不是孤立无援的需要顶礼膜拜的、孤芳自赏的、缺乏生机却符合旧有观念的创作。麻烦在于,对于小时代感受的青年观众而言,低劣似乎身心俱损一望而知,高尚却不能打动身心,而投合我们所以为的肤浅却贴近身心。
市场问题实在是受众问题,而受欢迎的市场又不是精神价值的聚合,而市场取舍只有一个票房受众,受众所负载的时代风习才是决定创作收益的根本。主宰市场创作的跟风未必不是一时之需,却肯定非历史评价的依据,但眼下,小时代的青春炫耀、些微的情感怀念、奢侈的追求烙印等等,却的确大行其道。
谁能说服市场改变?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