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结2012中国电视、展望2013发展

(2013-02-05 15:11:32)
标签:

2012电视

中国好声音

北京青年

舌尖中国

2013展望

分类: 电视研究

2012年中国电视节目总结及2013年展望

(12月底在机场候机时,接到电话要我谈谈对于2012年中国电视的认识,飞机延期之际,正好有时间,于是紧促间电话采访以下内容,我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提纲挈领的围绕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作为对电视的一种窥视分析)

   我认为2012年整个电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别阶段:超越了表象而有一些穷极探索的趋向性变化的阶段。这一年,电视市场的竞争和取舍十分残酷,在各个台争夺收视率市场的同时,不应以收视率为尊还应有其他指标来衡量电视节目的呼声越来越明确。这其中,受众变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们北师大的调查报告以及相关调研中都显示大致趋向:17岁以下电视观众的平均收视时间为100分钟左右,而45岁以上观众的收视时间大约为250分钟,比前者多一倍半左右,而20岁~30岁的观众看电视时间最多是140~150分钟,并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而40岁以上的电视观众看电视时间却在逐渐增多,这就直接导致了广告、收视率等方面趋于老年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年轻人不看电视,而是需要电视人去思考用什么样有价值的内容去吸引年轻观众。由此观之,在2012年电视节目是否具有公信力、收视价值和意义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2012年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电视节目分别是电视剧《北京青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

    《北京青年》未必是这一年度最为亮眼的剧作,但肯定是在时代需要的精神气质层面吻合“正能量”的剧作,它反映了年轻人寻找自身价值和意义,为青春和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所以视为时代需求精神的一个折射性创作不为过,就这一点而言,超过了其他更为丰厚得体创作的时代标志性。可以说通吃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收视群体的价值追求,又吸引年轻观众回归电视,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表达了对正能量的激励和寻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荧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纪录片的复苏和崛起。2012年中国进入记录为尊的时代,是一片喧嚣和浮躁中的令人欣慰现象,除经济的原因外,纪录片这种端庄而又有纪实感的电视形态深受观众喜爱,它是有趣味,有真实的态度,还有文化价值追求的结合,这样一种结合是2012年中国电视公信力、价值观和意义感的集中体现。记录时代的意义不仅在自身还在于文化潜藏着超越性的可能。但显然,突破从舌尖开始,又包含着这一文化复苏的功利性和中国社会的明显口腹之欲的强烈欲望,显然预示着真正的文化高端还有待于来日,因为受众的趣味却难以高扬。

    再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显示出,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电视人已经能够成熟地运用国外先进节目模式。除此之外,该节目相信导师,鼓励学员,不依靠作秀和虚假的内容播博得关注,使得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产生很大的不同,大规模的符合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将大众成功吸引到电视中的案例,最核心地体现了电视公信力、价值感和意义感。另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电视台的分化整合,联动趋向特别明显,电视剧的播放和节目组成的互换,寻找多台多样的结合,年底央视和湖南卫视的雅俗结合终于来临,这说明中国电视不能没有市场,也不能没有价值。同时,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将电视与网络、新媒体的结合,吸引年轻人回归电视,这都是2012年好的趋向和亮点。

    谈到对2013年中国电视的展望,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是组织要有作为,突出电视的影响力。2012年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出台后,从总体来说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给我的启示是,出于电视这种特殊的形象,在2013年期待政府能更大力度地将政治传媒和市场传媒结合起来,除政策指导之外,应该投入更多资金和政策来支持与鼓励正向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围追堵截。

    其次,在2013年各个电视台优势资源的相互利用和联动的走向会更加明显,有公信力主持人,有公信力的节目的相互借用,实现优秀电视节目的共享,从而使像《北京青年》、《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这样有公信力好口碑的节目能够更大规模地拓展。

    最后,由于电视受众中老年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内引外联势在必行。内引是指电视自身引入有公信力,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外联是指电视必须和互联网,纸质媒体乃至全媒体的合作。通过内引外联,最终实现年轻人透过网络回归电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闲适的趣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