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中国电影节协会看霍建起导演的2012新片《萧红》,我喜欢的演员小宋佳和导演霍建起——
作为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是稀罕的还始终坚持保存自己的文人气质和文化追求的导演,从《那山那人
那狗》到《暖》等等,他存有的文化气息在创作中始终流贯。《萧红》依然保持着明显的霍建起了自己创作的散文化电影的味道和精神。
不能不说,在中国电影的不断跃进的市场收益背景下,世界感知的文化低落也相伴而生。但我觉得一个电影注重文化的时代迟早要到来,或则是具有文化价值的电影一定会超越不断攀升票房的电影而被历史所记忆。在这一个意义上说,霍建起创作至今所保存的安静、舒缓和注重内涵的精神气质,才是中国电影应该保持的。所以,霍建起导演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他总体上是一个创作电影的人与电影创作的呈现这两个方面,都保持着这个时代电影人得以保持住的东西,似乎和这个时代喧嚣、浮躁潮流不太吻合的一个沉静的心态。他的创作让人静下来慢慢琢磨,而电影就是应该有一份气质风格和文化养成的味道,能够保持是一个稀缺的存在,但中国电影正缺乏的是能够静下心来体会创作对象的状态。
所以,在霍建起电影中的散文化趋向中,其实是包含着文化趣味的坚守在里面,无论对他电影如何评价,他都值得评价;无论他的安宁状态如何不应时,但电影就是应该具有特立独行的自我风尚。而文人气性才是作为重要的。中国电影不能一味的浮夸和追逐票房。霍建起的《萧红》在一次让我们看到2012电影中还有值得感悟的东西。
看《萧红》突出的感受是人物传记片的稀罕出现。在中国电影缺乏人物传记片,那些英模电影不能称之为这一类,是因为从创作初衷的评功摆好,和对于历史事实的过度美好,都不可能留有历史价值。复杂的人物是表现的对象,而给予人物自身而非为了什么事业功绩所围绕的表现差异,就是中国电影缺少真正意义上人物传记片的原因。
《萧红》在注释中国式的人物传记片方面做了明显的探讨:事实存在的模样和复杂人性的和盘托出。《萧红》在两个层面都值得重视:其一是端正的人物传记片沉稳形态的呈现,其二是著名文学作家的传记影响呈现。前述中国真正以上具有文化意义的人物传记极度缺乏,冷静的、丰富的、尊重历史存在的人物表现,是需要以人自身的状态来呈现,而不是明显为了歌咏一种政策的人物概念附加对象。而作为作家传记则几乎难以找到更不用说具有文人气性。
而《萧红》的开拓是对于文化史上重要存在的作家给予如何精神表现的传记影片,其影像的取舍值得关注,导演对于原本文化名人的作家把握的平衡点和分寸感都非常好,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跟箫军,端木端木蕻良、骆宾基等等的关系,与文学史上触及的复杂关系吻合。并没有明显的主观性拔高。可以说传记片子里面对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传记对象的表现到现在为止是最出色的,对电影来说对传记探讨很多经验,如何取大,如何取小,如何把这个人的精神气质体现出来,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而其核心是对于历史存在的尊重,对于传主本人作为一个独特个性人的精神气质的把握,重要作家把握的分寸绝对是要还原到其时代社会和生活具体环境中来鲜活还原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