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9月22日全天,中国艺术研究院,

“重写电影史:向前辈致敬”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学术研讨会,电影史专家云集。我上午发言,主题是:看待《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意义
我开题的话是——
这几天不断接到媒体对于《白鹿原》220分钟初版本与现有156分钟的“公映版”变化是什么,删减问题的询问超过对于临阵所谓数字盘坏了下线改为9月15日的疑惑。一个文字文本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长篇小说杰作的电影版,理应在历史上留下它的林林总总的探究问题。但许多问题难以解说,和删减审查相比,大众的评价差异性、编剧不署名的风波,和现时代炒作疑惑交织在一起,也需要当下电影史家认真看待。类似的电影问题在最近一期《南方周末》关于张艺谋《活着》的背景得以呈现,许多相关历史辨析(如不能拍摄的题材如《太阳与人》,拍了但没有上市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等,上了市场却遭遇下线封杀的《色戒》《图雅的婚事》,上了市场但引发评奖风波的《红高粱》《背靠背脸对脸》等)都缺少历史书的正式记载分析。当下历史尚且如此,对于以往历史的认识更必要认知。于是我们需要探讨“中国电影史”的完备性问题,而一切绕不开新中国观念下的开山之作的《中国电影发展史》。
这一本建国50年代开拓性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自然其基础学科地位无与伦比,第一次规模化的为中国电影立史存照的意义无比重大,其历史观、劳作的艰辛、机构决策史述的正确、写作者的人文基础、以及审视眼光等都留存于历史中。该书不仅是我们都由此入门的导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还在于其史料之奠基而可以寻门而入,延伸拓展历史史料的深入可能,更在于作为巨大的奠基石矗立,足以瞻仰而细细对照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为研究中国电影绕不开的基础读本,而造福于后来的创作研究,哺育了几代人。所以,我们切不可低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价值,也需要看到研究这一文本对于更为深入的电影史研究的意义。------
92岁的程季华到来瞬间,我初安之若素稳稳被照,随后开始拍照 
92岁程季华、82岁李少白先生到场,研讨会极具历史意味

我的毕业博士左衡和出站博士后刘小磊分别作了发言,下图是2012级博士与会合影

当时发上微博的图片---

令人崇敬的李少白先生

和老先生合影纪念——下左程季华、李少白先生,上左2李亦中左4孙绍宜

集体合影局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