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剧问题

标签:
青春剧情感经历励志 |
分类: 电视研究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青春剧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青春剧;剩女;北京青年;有毒;啃老 作者:宋晓鹏 2012-09-15 06:22
清新时尚年轻化 青春剧是不是该以现实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认为青春剧应该全方位地展示青年的生活状态:“青春是一个特定的年龄段,很多时候是灰暗的,比如反叛家庭、抗拒老师、打架、浪费身体、偷尝禁果,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应该宽容地看待,因为那是那个时期必然要经历的,长大后都会幡然悔悟,甚至觉得当年的自己很可笑。许多青春剧都写到了年轻人的反叛,这很正常也很现实,年轻时代的多种磨难也是现实的。可以说,青春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青春残酷物语,就是对青年人的躁动、反叛、痛苦的记述,而这种痛苦将来会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
尽管许多人认为《北京青年》缺乏现实性,但周星认为《北京青年》是一部不错的青春剧:“这部作品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它居然可以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反叛的故事: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恋爱对象的一批年轻人,居然可以打破常规去经历失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第二个,它用四个堂兄弟的相互扶助、提携,来表现现在作品中没有的兄弟情姐妹情。第三,它突破常规,用一群不满现状的年轻人的行动,展示了两代人观念上的碰撞,折射出都市人志在四方,满足内心需求的愿望。青春有时光可以去尝试,而这种尝试可以换来未来的平稳。”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也是一位编剧:“青春剧应该是表现当下年轻人的状态与感情生活的作品,包括正剧、喜剧、悲剧。首先演员必须是帅哥靓女,要有时尚感,节奏要明快;其次要有好的故事,俏皮有时代感的台词;最重要的还是人物,一定是那种能够引起关注和讨论的形象才能出彩。”倪骏担任编剧的一部青春剧《恋爱的那点事儿》刚刚完成拍摄,她对这部电视剧充满信心:“这部戏在人物设置上非常有特色,四个女生一个是接近三十岁的亚熟女,她本身就是一个剩女加圣女,和一个高富帅还有一个萤火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男生)发生了感情纠葛;第二个人物是个白富美;第三个人物是一个蜗牛女(为了物质把自己早早嫁出去,却输得很惨的女孩);最后一个是屌丝妹。而男生的人物设置也是对应的,高富帅、萤火男、暧昧哥和糖果弟(外表打扮得光鲜靓丽的男生)。其实这样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很具有典型性。”
谈到赵宝刚的《北京青年》,倪骏表示很喜欢这部作品:“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一群生活条件很好、感情稳定、工作稳定的青年重走青春路,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会有,但故事本身很励志,很能发人深省。针对当下许多年轻人无理想无目标,精神空虚,啃老,迷茫的生活状态,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其实最初赵导找过我来写这个故事,故事原型是畅销小说《84号公路》,写的是四个年轻人从无到有,积极创业的故事,因为是男人戏,不太适合我写,就推掉了,后来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个故事,很大胆,也让我很佩服。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是那么太典型化,但很清新,很年轻化。”
消极灰暗 “有毒”的青春剧更可怕
周星教授认为应该以童心来看待青春剧,而不是以道德心、教化心来看待:“青春本质上是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好的过程。但拍戏不可能单纯的表现美好,这就需要我们宽容地看待。不过一些地下电影所表现的堕落暗淡败坏的生活是不可以提倡的,会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洪宝生导演则认为不光是灰暗的青春剧有副作用,某些貌似励志却不切实际的青春剧所表达的错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有害无益:“有的青春剧不是在励志,是在做话题,即使是挨骂,只要你关注了,它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是不可以的。纯游戏纯娱乐的作品可以存在,观众看这样的作品只是一笑而过,不会在思想上留下什么痕迹,但是打着励志旗号的作品就必然会对青年人产生一些引导作用,这个负面作用甚至比灰暗的作品更可怕。文化快餐可以解饱但无营养,我们的影视作品不能搞成精神垃圾。实际上所谓的某些励志剧所倡导的观念根本没有社会的土壤,在当今社会没有存在的可能,你倡导了,别人照搬去做,等待它的只有失败。”
某些港台剧、日韩剧常常有的励志情节根本不是来自人物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而是因为巧合因为外力而来,比如主人公在创业过程中突然遇到了某种困难,却因为某个人的出现而迎刃而解;主人公在恋爱中遭遇了误会,却因为一个偶然而将误会解开。这种所谓励志其实很容易被人误解,更容易让年轻人充满期待和幻想,而现实是残酷的,机会是均等的,爱情是需要养分的。同样,失败并不可怕,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年轻人,失败终归是一种打击,过多的渲染失败无害,更容易误导年轻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懈怠心理。我们需要的青春剧,更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现实的。新报记者 宋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