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动心的生者和死者的对话--巴黎公墓的感悟之二

标签:
巴黎公墓伤感父母怀想作家杜拉斯 |
分类: 生活随感 |
在墓地走来走去,清静伴随。你会发现个性十足的装饰和死者活者对于人事的看法。
一、各式各样的墓地景观:
这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孩子,他的朋友用这样的造型表达对于逝者的精神感受---无限飞扬的精神,没有死,只有情感依恋
二、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墓地, 她(10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杜拉斯十八岁时来到巴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故大都被改编成影片。
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关于杜拉斯的网上特别介绍是: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后来在得知她的初恋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后,她在震动之余又把《情人》改写为《北方的中国情人》(1991)。尽管小说中与她有关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忆已无所顾忌,笔触也更为大胆,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笔墨远比《情人》要多,对乱伦、同性恋的描写也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实际情况是杜拉斯笔下的情人不是她的情人,而是她母亲的情人!当她的父亲在法国的普隆比埃尔养病的时候,正是这个情人与她的母亲生下了她和他的弟弟,多年后又与她发生了关系。
三、一个孩子在老父母心中的记忆:
这又有一个动人故事——奇特之一是墓前水池的无根植物总是郁郁葱葱,人们觉得奇怪,终于小陶偶遇一对老人,他们的慈祥显露,保持着墓地的花和植物,是因为死去的是他们的孩子
老人是雕塑家,但很早失去了孩子——这雕塑是他们悲剧孩子的人生写照:出生了欣喜、抱着享受亲子之乐、却发现孩子不能走路依然爱着、用轮椅推着、慢慢不行了、孩子死了、老人老了!
但爱啊却永不消失,老夫妇为了心中早夭的孩子,让形象摆布在阳光下,让自然吹拂着,让花香熏染着
我来回转着看着墓地,升腾起崇敬无比的感觉,伤悲依旧在,但升华却让人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