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黛玉之死看新版《红楼梦》的评价境遇

(2010-09-24 07:50:08)
标签:

新版红楼梦

黛玉之死

宝玉哀伤

裸死

大众文化

艺术审美

李少红

杂谈

分类: 电视研究

    2010年9月23日晚,中秋十六,秋分,黑白均等日。月亮出奇之大之皎洁。

    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新版《红楼梦》播出黛玉之死,凄凄惨惨戚戚。

            从黛玉之死看新版《红楼梦》的评价境遇

 

    人们对于新版《红楼梦》给予了差异性评价,但大体挑剔居多,不是以87版为尊挑剔,就是以本版的“忠实于原著”质疑而挑剔,再就是对于女性人物都有一个奇怪发式而批评。等等

从黛玉之死看新版《红楼梦》的评价境遇
  

    1、一个古典小说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改编本身就逃脱不了挑剔的命运,创作者只要做了这件事也就背负了众说纷纭的沉重背景,关键是自己是不是对于原著有足够的尊重、有深思熟虑的改编理由、并且有相配的功力加以表达。有了这些也就有了应对的理由和承受批评的底气。

    2、而我们这一时代是新媒体取代的时代,成长于这一时代的人,天然徜徉于自由个性舒展、肆无忌惮批评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创造性的作品,不遭受质疑批评都是反而奇怪的事情,何况是中国人民心目中都关注的经典。

    问题是有几个人除了电视剧本版外看过87版后再来批评?更有几个是看了原著后再来质疑的?也许不需要,这一时代按照自己的愿望放肆的批评的习惯在此前的几乎所有电影电视剧作品中都得到验证,而《红楼梦》为盛而已。

    3、关键是当下是大众文化娱乐至上的时代,随心所欲的好恶认同兴旺和艺术审美规则的远离相得益彰。于是,按照感官原则所取舍的大众批评与按照审美原则创作之间难免形成差异对峙,人们已经不是在创作总体氛围中被动感受审美,而是在自我感觉是不是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呼应中来审视艺术作品。而创作者除了投合大众心态与商业欲求而糊弄外,一般总是在完整艺术构思的逻辑中进行艺术审美的把控,而艺术审美的疏离时代已经形成潮流,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只是这种冲突在最为顶尖的经典上显得剧烈而已、

    4、新版《红楼梦》是按照追随原著的审美动机来进行创作的,在先天上已经不可避免和大众文化动机的认知产生矛盾。但自身的疏漏或者是时代超前也是造就矛盾评价的根芽。但大众批评的奇妙处却需要指出,比如传媒最为张狂宣传的是所谓的黛玉之死的“露胳膊”,在批评此事时已经是大众文化邪心好奇的典型体现,创作者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影像上即便刻意凸显,也是艺术氛围的必要范畴的表现,但撇开凄切的处境,而孤立的宣扬黛玉之死的裸露倒是典型的表现了传媒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庸俗的关注和邪行的心机了。

    5、看新版《红楼梦》的“黛玉之死”,还是看出了导演的精心和刻意,在遵循艺术原则的基础上,并置宝玉欢天喜地成婚的喧闹、贾母们提心吊胆的等待、黛玉孤寂失望的凄惨,将一个苦情的女孩的悲剧、一对痴情的男女的失望、一群无聊好心族人的无望表现出来。宝钗的表现不尽人意,但黛玉的一系列设计却驻足在艺术表现的不急不躁的细致中进行,令人动容,她已经不是一个古怪脾性的颦儿了,而是一个凡俗人家被无情抛弃的可怜女孩,一切的期望都因为身体的濒临逝去和情感上的绝望却依恋而显得如此楚楚可怜,宝玉的几次表现也达到他的最高水平,那种期望绝望、无力却挣扎的求索,同样是妙不可言的人物内心表现。

    所以在艺术表现上。“黛玉之死”的这一部分是导演倾尽艺术表现功力的所在,想想媒体和追风的大众在所谓的黛玉裸死上津津乐道,不免有些叹息时代审美精神的远去,也不免感到大众文化的无聊趣味!

 


从黛玉之死看新版《红楼梦》的评价境遇

从黛玉之死看新版《红楼梦》的评价境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