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考的思考:知识考试的得失发现
(2010-02-23 09:23:03)
标签:
高考艺术考试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能力教育 |
分类: 艺术教育 |
一年一度的艺术高考面试周日开始,看报纸各个高校都紧锣密鼓,此刻北京城里聚集了多少万艺术考生?
无数。
我们影视专业报名800多人争夺20个名额,录取比例该是40比1的录取率了。
可怜那些东奔西跑的学生,更可怜那些家长的缩紧的心。
2天初试已经结束,想想好玩的事还是有一些:
比如知识询问时,问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名字,多次出现回答有悲剧“李尔白”,愣了一下才笑起来,将“李尔王”和“麦克白”混在一起可不就是“李尔白”吗?
当问到曹禺原名是什么时,当然不少人不知道他叫万家宝,情有可原也,但知道的回答最为好玩的是---“万宝路”,我几乎要扑哧而出了。你说学生还真记得姓万,但香烟的名字也的确更为熟稔,所以好笑。
但其实,我一边考也一边思忖不已。考知识的意义在哪里?
目前考题基本沿袭十余年来的路子,当年专业设计考试,我是设计者,当初设定考试程序是参考了艺术院校的程序,所以有3试。而知识考题则是我开始一个个设定,现在虽然不参与出题,但路子都依然延续。有市面上各种艺术考书籍参考,学生也基本可以有参照。
而对于文学艺术常识的题目,其实始作俑者也,何况在十余年前中央电视台开始主持人大赛的初始阶段,我参与最早的文学艺术题出题,洋洋洒洒的几百个题目,自鸣得意。后来也为有的国家机关招考出题,
自以为都是必要的掌握东西,但今天如何却犹豫再三。
但知识题的疑问还是存在。
去年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十佳主持人竞赛评委,发现他们标准答案居然将巴金的《家》、《春》、《秋》叫做《爱情三部曲》,其实是《激流三部曲》也。而参赛主持人答“爱情三部曲”居然得分了,我为那些主持人痛苦不已,如果今后他以讹传讹贻害大众怎么办?
但大众需要正确的“知识”吗?
知识是耶非耶?
----当然知道考察学生文学艺术基本知识的必要,何况不考难以区分文化,而考试显出差别也是明显的。但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是不是就确定学生文化高低?
----太多背诵好的却其实没有看过作品,很容易一问下去就不知所云。
----但问题是:知道又如何?全面的知识是绝对必要吗?韩寒偏科却依然成就斐然?
----不知道可能是没有去背诵,他们是不是就没有造就的基础?背诵了又如何?
知识的老化和知识的积淀之间如何处置?
于是考试中发现知识不错的我尽可能抓住问题深入下去,大体上可以窥测出学生的功底。
---但如果不是在一个知识记忆层面考核,是不是又不够公平?能力和知识考核如何判断?
---而其实背诵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大错,不就是因为你们要求我达到了吗?为什么会打却不被重视?
——而严肃的问题是,我们所要求的文学知识是不是需要现在的孩子把握?
---而他们拼命高考时有没有没时间去真正看那些作品?你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差距如何?
最终,艺术人才考核到底看什么?
总之,考试只能有游戏规则,只能如此,但其实内里问题还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