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个人回顾之四:毕业与接纳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生mfa校园 |
分类: 学生交流 |
在学校,免不了每年上演送毕业、迎新生的工作。2009年是最大一次新老交替的年份。自199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接纳了百余人的硕士生、50余位的博士生博士后,年年感伤送别又年年欢跃接新。只不过随着导师增多学生减少,轰轰烈烈的来去已经快成风景了。
2009年就是节点。最多的送别最少的接纳。
1、2009年4届不同年级、年岁的博士出炉,6位毕业博士汇集一年前所未有,都是出色的博士,都历经不断修炼的博士论文考量,相信他们的质量,也自豪他们获得的好评。尽管越来越遭遇就业的艰难,但最终都获得自己的发展天地,也绝对相信发展的前程。
2、2009年毕业的两届硕士13人,清一色的女娃,13金钗毫无夸张,在校期间都是出色的学生,在校其间参与课题研究,给了我不少帮助,相处其乐融融。半年来也已经站稳脚跟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3、和我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博士聚会,虽然师生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的角色,但其间朝夕相处的所积累下来的情谊难忘,这里有从本科就在一起的学生,也有硕士在师大的学生,自然还有博士阶段相识的。在一起都是朋友,这是对他们入学时的开篇的话,毕业了也得到印证。
4、2009年还为外校审阅了近20位博士论文,为外校审阅答辩了几十篇硕士论文,洋洋洒洒约有300万字的阅读量,收获不少,也深感学人辈出。在为京内外博士答辩中最有记忆的是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这是为中国传媒大学杨伟光教授指导的女博士答辩,顺利通过
5、另外一场是为中国传媒大学老校长刘继南教授的博士答辩,其答辩阵容豪华:7人,来自美国的女博士论文的确出色
6、2009年答辩之时,还开始为MFA着忙,约定并实现了和相处很好的第3届MFA游览奥运森林公园,即将开始导师遴选,其实无论是谁,这一届都是不亚于首届的嫡亲艺术硕士
7、2009新生入学,数量反差显然。在他校严格的导师控制和不严格的名额放开,羡慕每个导师依然有可观的学生,但愿北师大还能有出色的学术保持自己微弱的长处给与学生更多的培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