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中午,走出影院,莫名的惆怅笼罩着心怀,一个怅然的、白须长髯、惦记着弟子们的不得志的大圣先师飘荡在眼前。2千多年过去,现代人心目中的孔子总是高不可攀,但此刻,形象的孔子矗立到我们面前。

是的,《孔子》让我们得以有了现代认知的一个圣人:其实是漂泊不定、时常如丧家之犬般云游、还执拗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为自己所臆想的理想奋斗的形象常人,让教科书掩饰了一些又凸显了高大的圣人降落在历史情境中,让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融化在战乱、情感纠葛、国家大义和个人理想交织中活动,是电影值得赞赏的所在。
而大氛围的营造和择取时代风云的得体,是孔子形象有了必要理解背景的重要条件,创作者给予这样的描绘,从而影片有了让人沉入期间的可能性。这样题材的创作,把控历史风云的走向是十分重要的,玄虚还是力求再现,是满世界随处可见的影像和当下比较稀罕的创作的差别,胡玫做到了后者,也确定了其跨过历史关口的最为重要的一道坎。《孔子》的还原历史,肯定不是不同历史学家期望的文字所堆积的具有牵连关系的教科书历史,但却是影像所需要的鲜活起来的形象所落实的背景:有依托的事件、有聚焦的人物关系、有情感可以碰撞的对象。在大历史氛围的营造上,《孔子》是合格而有艺术浓缩价值的。
自然,《孔子》最为动人的是周润发,前半部分的精彩不在如何击鼓施展指挥战争的才能,我尤其害怕编导们挖掘一个文人还有行伍本事的毛病,而许多“创新”娱乐多在于此努力。前面的精彩恰好是没看电影之前担忧的“子见南子”的历史传说,周迅的妖冶和周润发的持重碰撞是出色的大演员的角逐点,无论就演技还是就设计,都不能不佩服这里的微妙处。当距离的诱惑、语言的几无可挡的智取在抓获什么东西的时候,影像给了明确的结论:情感诱捕是大胆而孤注一掷的,人性可能就有这般大胆无畏;但情感的背后也是无助的,孤独的激发使得诱惑来的如此直率,而激烈的其实是欲望在无望中的奔涌;而更为强大其实不是没有欲望、是更大的理想欲望。孔子在美貌无比的南子咄咄逼人的攻势中,那番得体的抵拒,实在得益于设置和表演的结合,没有对于诱惑的感知不食人间,没有对于诱惑的看透不是圣人,没有超越诱惑的坚守不是孔子。周迅的出彩使得孔子值得诱惑的依据有了一些弥补,但周润发的气度使得诱惑和抵御都具有他自身得以成立的理由,在影像世界中,形象和塑造者之间的相互弥合的确在这里得到体现。

在周润发的形象表现中,尤其是后半部分的颠沛流离的稳如泰山般的把持,更有诱惑力,形象上的白发飘飘,愁绪满怀,贮满了不得志却依然坚守的精神,使得这一形象更多了悲凉感,而悲凉不得志的人手感受更为切近大众的悲悯心态,环规我们的重要题材表现,还有这样不断走麦城的悲凉表现吗?显然,这是意识差别:把悲凉作为成就伟大的必然垫脚石,使得悲凉都有必然苦尽甘来的认识,其实是虚幻的一个托词,真正的人生悲凉不是如此,孔子让大人物的悲凉具有切近人生的真切感,时运不济不见得就有转运而来的转机,那种庸俗的人生糟蹋了多少不敢损毁伟人而也就没有了伟人得以感受的内涵。孔子的世界就是一个孤独悲凉的世界,因为春秋时代使然,他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却有了博取大众崇仰的可能。他的坚韧执拗反而有了可感的质地。最为打动人的是他自身的无以家为的浪迹,是他惶惶不可终日的奔走,一个降落在世俗中的人才有可能显示差异他人的博大处。
胡玫选定周润发实在是得体,他的体魄和内在的飘逸,环顾天下的眼神,都有包孕的内容。
大事要具体,细节要简要,是《孔子》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让本来就久远的历史风云变得可感,不是更为复杂化,而是具体化,影片在季桓子和孔子的恩怨纠葛中的处理使得历史线索有了可以把控理解,尽管历史学家可能会很不满意。但没有一个叙事可以贯穿的纠葛始终的对象,单一的孔子周游列国教化弟子的故事,可能松散。而在子见南子的细节处理上的确见出编导和演员的功夫。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显示了一个人的常态遭遇。玉珏和玉环的处理也蛮见构想,既是在物件上回到古代社会的氛围中,也是凸显孔子的性格喜好,在细节中玩味不同于现代的历史氛围。对于颜回落冰的表现细节等都有动人的因素。
而《孔子》显示的“救赎”意识也是值得注意的,对于乱世的不堪忍受,对于礼崩乐坏的纠正,体现在具体行为举止中的其实是一个救赎意念,所以他游荡各国,救国不成而教化人心,只是可惜,在大构架上和人物命运上把控到位,但对于孔子此人的精神境界却有所疏忽,也许可以从影片注重所在来开脱,但关于和老子对话的情景,关于与学生教化的情景缺乏的不足,关于拯救季桓子独臂家奴的意图等,都并不满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