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鲁迅文章后面的悲哀

标签:
鲁迅中学语文语言纯洁思想教育 |
分类: 学生交流 |
十分悲哀的消息:关于网络上传扬的中学课本删除减少鲁迅的文章---
我们已经陶醉在娱乐至上的旋涡中自得,每个人都津津乐道上班挣钱多多、中间提放失业、学会尔虞我诈,下班打开电视拒斥高雅、欣赏胡闹一般的快乐节目。于是,收紧自己的钱包放任驱除乞讨者离开地铁的广播,看着城管奋勇追击游商四处逃窜的美景。
于是大势所趋就有了中学课本删减鲁迅作品的义举,以为呼应了时事。
悲哀的不是减少课文,是为什么减少的背后:放任庸俗的快乐的横行,俯就经济越发达文化越糊涂的图景,在强势的拆除古建建设新的都市功利设想中,继续拆除自己的文化积存而什么都模仿西方的节目、栏目、规则。
鲁迅可能难读,但我们要问一问难读就要交给胡闹低俗的好读吗?
文化的继承先不说,文化的多样化尤其是文明进程的接续化不能不捍卫。
鲁迅给我们的思想光辉被抹杀是因为歌舞升平陶醉了文化功利化的阴谋,上一代人造就了文化因而有了思考因而有了革新因而有了发展!难道不应该放开一些可以思考的思想让下一代人继续造就文明的国家吗?
鲁迅是有限于那个时代的争执和敌手,但对于大众真挚的爱、对于邪恶势力的残暴、对于青年美好的期望和放开闸门让青年去大世界的的奋勇何须丢弃?想想这样激动人心的句子只有他这样大爱大恨的人才能写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鲁迅给予那个时代残暴谋杀者的痛斥为什么不好?榨出文明文人皮袍下的“小”的自责怎么不值得赞叹?为闰土孔乙己画出卑微而深幽的心思怎么了?
别的先不说,在提倡减少鲁迅文章的附和者中,有以文学语言的纯洁来歌咏的,有些不可容忍,因为单一的语言和所谓给予中学生纯洁表达的后面是倡导千篇一律的大同谬误。想想鲁迅那对于院子中的两棵树的叙述,比起规整合乎文法的文字来灵动自然的不知到哪去!
鲁迅就是一个天性自然的战斗者,固然有出格的抨击和为了捍卫的偏激,但如果以歌舞升平的中学语言规范来诋毁鲁迅是在是在重犯当年为了语文的纯洁谨小慎微删改大文人文章的毛病了。
----有人说:“ 鲁迅经常翻译外国作品,外国文学的文体和语法,因而也大量出现在他的白话文中。用今天的话说,鲁迅的文字很多都属于翻译体,与中文自身的语言规律相去甚远,因此,鲁迅的某些文字并非真正好的中文。仅以现在中学课文里保留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就可以举几个例子。该文开头第一句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逗号表示该句子还没有完。如果我是中学老师,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我一定会让他改掉。比方说,改成这样:“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二十五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她们召开了追悼会。那一天,……”而鲁迅原文中,“那一天”加了一个巨长的前缀修饰定语,显然是西方语言的习惯,而不是中文的习惯,读起来有接不上气的感觉。
莫名其妙在于:人家写的当时文章自有自身的背景和风格特点,为什么要按你的中学老师的调调去修正?是谁的艰难你不懂却以为别人也不懂的责难毫无意义。通俗划一不是文学作品的最终归属,这正是当下中学语文修改的共识而不是回到以往教科书编辑无聊的删改不同作家文字的时代去!
写作者莫名其妙,他不理解却冠之于诘屈聱牙不用说,延伸到恐怕中国人脆弱到学了这样的文字就把周围看成一片黑暗的推理无聊之极!
鲁迅文章用多少其实出版社可以斟酌,但一味俯就文化的通俗、放任传统的断裂、容忍不下历史的真知灼见、把个性语言变成千篇一律的通俗编程语言,实在才是可怕的事情。
救救鲁迅文章?不必,伟大自然伟大!
救救只许通俗娱乐生存的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