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语大学的话剧《等到戈多》

标签:
话剧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待戈多》贝克特校园 |
分类: 艺术教育 |
2009年8月9日,朝阳文化馆、朝阳9剧场全国大学生戏剧节,
从未去过,居然找不到这个剧场,车绕来绕去几乎迟到,幸好赶上。大学生戏剧节似乎每年举行,培育激发新人功莫大焉。
上海外国语大学老师、华东师大博士生李然编剧、导演的小剧场话剧《等到戈多》。
一直以为是“等到”的原作,想看看校园如何理解,来京前已经邀请,终于等到该戏的演出才发现是“等到”的原创。等到了又如何?我们真的需要等到戈多吗?戈多又是谁?
已经忘了多少年前看过某专业剧团的《等待戈多》,作为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一九六九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赞扬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其实,他为我们困惑的年代寻找困惑的心灵需要。
没有想到一个校园剧团却接续下《等到戈多》,但真的等到了却悲剧丛生。
两个等待戈多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与女戈多的扮演者在谢幕,他们都有出色的表演,学生的素养在那,剧作提供了复杂的等待的心理姻缘,他们只是不断展示而把个人的理解融入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奇特是令人惊讶的,作为一部两幕剧,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等等。
现而今《等到戈多》真的来了戈多,但放而让等待的价值巨变。扮演戈多的大学生一出场就让人喜欢,他的幽默憨厚交杂,充满了趣味。
《等到戈多》在一些细节上接续了《等待戈多》的噱头,诸如原作中两人无聊的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在《等到戈多》中不断重现:编剧显然要寻找和原作的联系也包容原作的矛盾荒诞意味,下面是“等待”和“等到”都有的部分:
---- ”
只不过现在"等到"中的流浪汉是被雇佣为为旅游团不断演出的人,而“等到”的男女戈多都成为为了保持谋生需要----只有不断等待而不能等待到---才有饭碗,所以相继被杀。
在原作荒诞意味和现代情状的交织、剧中剧与剧外剧的混合、原剧情节与当下生活问题(上海大楼倒塌、孟京辉剧作台词)、戏仿与延伸等结合上,一个高校学生剧团的演出是在让我觉得有探索性。编导的机智创造和演员的生气鲜活表现都很有特色
---所有角色谢幕情景:充满了虔诚的演剧热情
编剧兼导演李然是老师也是在博士生,在上海我们相识,聪颖而有思想。他告诉观众创造该剧是在03年寻找工作遇到无所适从的困境有感而创作的,难得剧作具有如此独特的味道
演出后我们匆忙合影随后告别,感觉很好,第二天他们还有演出,预祝更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