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关系(上)

(2009-06-02 23:23:48)
标签:

网络

虚拟空间

it

分类: 电视研究

   网络的发展速度的确为人始料不及,时至今日,关于网络的文化研究也还没有跟上发展的速度。这是一个新媒介时代到来带来的急迫问题。早在2003年就指导我的研究生写作关于“网络谣言”、博客研究等相关于网络的学位论文时,许多人对于网络为何的认知还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对于网络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力有什么清晰的认识。在后来一年以及延后的的学位论文答辩中,我的博士硕士接续完成了网络新闻、网络谣言、博客等相关学位论文,而几年答辩中不时遇到不少学者的疑问,比如对于“博客”名词的陌生而小心翼翼的探询答辩,显示那时关乎网络的“博客”不仅对于学术界而言不够熟悉,就是在网络界也还没有成为十分兴旺的现象。隔年后,有学者参与答辩发现论文中几次出现的“播客”字样,以为是“博客”的误字而指摘,弄得颇为尴尬。这一切却也证明着网络发展的迅即以及由此造就的认知的脚步跟不上发展的现状。

    但也就在几年之间,网络不仅已经成为社会通见的媒介对象,而且几乎可以包容以往的各种媒介,乃至于有人断言,在不出10年之内,网络将统辖包括书籍、广播、影视等多媒介而成为传播的主导核心媒介。

    这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现实。网络已经是现代生活生存不可或缺的对象,也是改变人们观念的重要媒介。我们几乎已经离不开网络钩织成的新型空间,而网络也越来越深入的介入人际社会的生存法则、依托途径和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中。所以,研究“网络社会”的命题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网络超速度的突进已经匪夷所思,但却和中国迅猛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协调,看看到2008年为止的中国网络发展状况数据: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网络使用的总人数达到2亿9800万人,比前一年上涨了42%。并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可以接触到网络。中国宽带网民数已经有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到1357.2万。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首次突破1亿实现1.17亿,这个数字较2007年翻了一番多。随着2009年初国家3G牌照的发放,预计未来几年无线互联网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无线互联网更深层次的应用将在3G时代逐渐凸显出来。还有,200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这个数字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增速远远超过城镇。总体而言,互联网最重要的上网人数、宽带用户、以及网站域名三大指标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拉开了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这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价值正在日益放大。而在主要互联网应用使用率调查中,网络求职、更新博客和网络购物位列增长最快的应用三甲。

    不言而喻,上述描述就是中国网络兴旺发达的真实图景。及早给予网络性状的解释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于网络文化的分析却还需要深入,而关于网络作为新型的空间的文化分析却似乎没有展开。恰恰在这里,郑志勇的博士论文《网络社会学引论》的开拓价值也就显示出来!他在研究中开宗明义提出,其对于“网络社会”的指称是建立在对于人际社会衡量标准之中类比于网络构建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的思考,网络而成为“社会”,不仅仅是其作为一个人际构成的类比,而实际上是因为其自足完整的社会形态意义的观念认知。站在这一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才有可能对虚拟却似乎实有的影响人际社会关系的网络社会,做条分缕析透视的对象。而在郑志勇的论文中明确将网络社会界定为: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存在运行于网络时空的相对自足的社会体系,亦即所谓的“虚拟社会”、“赛博社会”。这一认识的要害在于网络时空的自足性认定和虚拟的性质廓清。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面对网络时代的现实图景中“网络空间”的认识。毫无疑问,网络不但影响并且还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重要的是,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之“中”(而非之外)又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活空间。在越来越多人不能不介入网络社会时,一个似曾相识却许多表现规则都不同于实有生活状态的网络空间,为人们打开了更加自由无拘的天地。于是在观念变化、人众变化和现实社会感知变化上,网络世界已经横亘在人们常态生活之中。

    其实我们都成为网络空间的成员,比起以往没有网络的实体社会空间人们而言,“一心两用”的性状、“两幅面孔”的角色转换等都成为跨越生活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可能。这才是我们不断疑惑而需要勇气和理性直面的现实难题,简单抗拒显然无济于事,一味听任也不是良方,对于包容网络世界的愈发重要的社会现状,给予恰切的揭示并提出应对的策略,是迫在眉睫的要务。认知是基础,应对是必然,而坦然迎接是必要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