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星
周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644
  • 关注人气:49,9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电影理论评论60年》研讨会正在进行时

(2009-05-09 10:42:05)
标签:

电影理论

评论

60年中国电影

影协

文化

分类: 电影研究

南京:《电影理论评论60年》研讨会正在进行时

2009年5月9日10:47:18,上午九点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电影家协会、江苏文联主办的“电影理论评论60年”研讨会正在举行。会期两天,今天上午开幕

 

地点:南京国信大酒店会议厅,人员:全国电影理论评论专家和与会者50余人

第一排包括中国文联副主席杨志今、中国影协党组书记康健民、江苏影协主席陶泽如等

南京:《电影理论评论60年》研讨会正在进行时

 

第一位发言的理论家是胡克教授

南京:《电影理论评论60年》研讨会正在进行时

 

我是下午发言,自然可以悠哉游哉,拍拍照片、判断专家观点、写写博客记载进程等等

南京:《电影理论评论60年》研讨会正在进行时

 

我下午发言的主要观点先放上来自己审视一番:

 

             中国电影评论的现状问题(发言纲要)

 

    关于中国电影理论和评论有几个相关问题的认识需要辨析:

    一、电影理论和评论影响力透视。

    影视创作和社会文化对于中国电影理论评论的期待,既高也未必高,主要取决于从什么角度看待。在适应复杂化的社会情势面前,我们的判断和心理也许都未必恰当,企图实现一呼百应的时事已经远去,想想中央重大的决策文件不是关涉所有人时,漠不关心也大有人在;而些小事情只要牵扯到人的道德尊严和个体心理感受,都可能四面呼应蔚为壮观。网络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大众自由自觉呼应媒介,其导引的时代变化也同样影响到影视理论和评论的社会反响度。所以,不要站在久远历史中的单调时代的群起呼应的理论影响力时代。而反观之,电影的理论和评论期待全民呼应只是一个幻想。

    但其实影视理论和评论的回响判断范围在何处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影视受众群乃至于部分扩大到文化影响层面而已。真的目前一个影视的理论或评论引发一定规模的轰动,不是理论和评论的悲哀就是社会的悲哀了------因为我们已经不是饿着肚子革命的年代。单纯的浪漫已经不复存在。

    文化时尚的变化的确影响着影视理论和评论的社会反响,专业评论的社会影响不可能很高的现实不全是悲哀,既有理论主要是局限在学界范畴而不能期待过于屈就现实而急功近利式的声名远扬,也有时代急速变化后理论与现实促进之间相对落后和引领价值下降所致。而评论的问题更关键在于一方面“时评”意义降低和“史评”感召力不足,另一方面要承认,大众评论的多样性压过了专家评论的风头和影响力。

    二、电影评论的变迁观。

    不能不正视电影评论的职责演变:中国电影评论经历了社会价值评论向艺术评论再到产品影响评论和大众趣味评论的的演变,以及从对于内容产品的评论向大众感官产品的评论。(最为典型多见为:我没有看过某某某影片,但就凭着导演或者演员我就断定一无可取或绝对好看之类的批评,乃至于评论家也以此来论述说他某人的作品就绝对好不了云云)

    不完全是电影评论本身的问题,而是电影机能和对象发生巨大变化所导致评论本质和影响对象发生变化:创作者和观赏者原本是电影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现在则是社会大众和网络媒体的游荡者。耸人听闻和想当然是其中最为没想的评论状态。我们可以归之为泛议论和意念评论。是评论的时代改观还是时代评论的泛化?

    但站在时代媒介的红火状态角度,应该承认理论和评论的各自归属越来越明显:理论的专业领域的执守,和评论的草根大众众说纷纭,构成理论与评论的分野基本面貌。专业评论的淡化和理论研究的专业化未必不是好的趋向,只是在于专业评论何以走入大众,草根评论如何提高质量是时代的难题。

    三、理论评论的四种状态与分工分析。

    站在现代角度看,目前的电影理论与评论大致构成了四种理论批评状态:

   质疑的批判者----这一类建立在完满主义基础上的评判,对于电影的创作存在面貌的批判为主,尖锐为主的批评得失难以言说。

    建设的批评者----这一类状态建立在对于中国电影的长远扶助和天下没有绝对性的观念基础上。对于电影动态的伴随时代观念变化和时局演变才能丰满的认识,使得对于不足和些微成长都更多抱以鼓励支持。

    鉴赏的分析者----这一类状态倾斜于对于创作的普及型赏析,对于相对较好创作的分析建立在肯定阐释基础上。

    恭维的宣传者----这一类状态建立在为满足创作机构宣传和媒介机构话题的基础上,既定的口吻和态度使之充满了对于文本优势放大或无视整体的个别特色的阐释。

    四、四个媒介的差异性分工:不能不看到媒介导向对于电影理论和评论的影响。包括传播媒介的途径导致差异:

   传统媒体的掌控指向;

   大众喜好的没有标准;

   学者游移的市场与艺术尺度;

   网络板砖的肆无忌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