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2009-01-29 17:58:23)
标签:

福州

三坊七巷

旅游

分类: 文化问题

福州有上千年历史,最有特色的文化积存似乎是“三坊七巷”,其以往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那天寻找春节气息中的新建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我家原来就住在南后街,它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南后街是著名的花灯、裱褙、书坊等福州传统工艺行业聚集地。那时居住在这里除了节日的欢乐产业外,平常的丧葬业也很醒目。根据规划,现在南后街的定位还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听说,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据说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谁知道?

新建的南后街牌坊前: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牌坊左右有“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对联,似乎得意洋洋。

 

自然,“三坊七巷”代表着福州,而它坐落在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具体而言,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我家夹持在 郎官巷和塔巷之间,北边就是郎官巷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平常我时常从这里通过到闹市买东西、闲逛,记忆中石板路悠悠长长。郎官巷最有名的还是有严复的旧宅在。其实它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我家南边紧挨着塔巷。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塔巷,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我家原来是南后街64号---省教育厅宿舍,现在荡然无存,偷偷深入进去还看到大院东边保留着高大的阻隔黑墙,那一头是深深的宅子,我家在最高的一层3层,成天看下面来来往往的人们早起晚归、打打闹闹、妇姑勃溪的,想来美好无比。可惜只剩下这一个旧念想了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查资料佐证: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高处俯瞰的老时三坊七巷的模样: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这一次整修据说要恢复旧态,谁知道呢?我家门口修复的门面已经不熟悉,只有那棵树还有些历史记忆,这是合欢树,开花时粉粉色的扇形,有些艳丽和小家子气的低俗,但和这一条街的气息吻合。看着他似乎在诉说历史的往事点点滴滴---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前述南后街把“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作为得意之举。为什么?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可惜看来孤孤单单的没有生气,也不知修建的依据是什么?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修建中的南后街也仅仅是街面像样了,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忘了这是修建的,但现在还只是街面而已。站在这空空落落的,想着往事也惦念着将来

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而三坊七巷却是巷子坊间充满了历史文化,而现在还没有形成修建规模。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三坊七巷自从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旭、林纾、沈葆桢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这是蕴藏在七巷的“宫巷”中的全国文保单位的“沈葆桢故居”福州“三坊七巷”寻谈

 沈葆桢(1820-1879年),原名振宗,字翰宇,又字幼丹,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则徐的次女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官至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它还是小时候看到的原汁原味!

 

但愿这一次不是简单为了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历史气息的复原。

下次再来也许会不太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