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舍弃:和报考博士生聊天之二
(2008-11-26 10:10:22)
标签:
博士考学待人接物文明贪婪淡定文化 |
分类: 学生交流 |
清晨,看看镜中的自己,白发在黑发中昂然伸展着,叹息不知不觉中已经增添了烦乱的结果。是少年白发吗?还是人事纷乱?
----其实多是你的心绪滋扰,又何能够抗拒世俗?
人可以击倒自己的对手,但其实最终击倒不了自己之外的一切。击倒自己的自然只有自己。
回到北京纷扰就轰然而来,哪里有在外地无论是繁复灿烂的上海,还是歌舞升平的长沙,乃至于充满了感性的重庆,自由的快乐簇拥着你,身心放松达到无比轻妙的地步。
不断有充满着期望的考博者询问,自己的心性谁都想帮助,可惜乏力。一个个中国高端人才,在希求着深造的机会,过去我没有理由帮助他们,现在自己何能帮助?功利的学校把我们招一个生导师出若干千大板,再招一个成倍大板的招式限定了你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不是可怜学生而是自己。
一个人有良善之心却无从下手,犹如你明明看到现代社会无论是一些机构欺侮、一些刊物把控小兄弟、一些黑势力肆无忌惮欺压,却只能腹诽而无力救世一样痛心。
---对了,最为恰当的比方就是全世界都在嘲笑足球掌门人却谢大主管照样维持自己的地位的荒谬绝伦一样!
但还是只能修身养性般撇开周围他人,还是要心平气和的谈论对于考我博士的心里话----
他人学术要求另说,我之博士应该知道我的品性:无所求而俱所求。
无所求就是不要看重了学问,“学问”者已经多少沦落为交易平衡后的互相吹捧的等地,表面恭维你背后攻击的遮掩布,勾心斗角的权利。所以,一听到学生深情颂赞一些学者表面的风光时总是内心叹息不能向纯洁心灵袒露背后的污秽。所以,学问只是皮毛的炫耀条件,不是追求学问的要义---让人更为完善、聪颖、美丽。
有所求呢?
---做一个完善的追求者!
那一天,自得的坐在餐厅,看来来往往的就餐者,享受轻柔的音乐,细数人们的手中桌上的举动,心生感慨,下面就拿上海会议期间餐食的观察来借题发挥:
自助餐是现代时尚西方化形式,已经是率先接轨国际,所以省时、省物、卫生不用说,主要在于保证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我思考的自得---你要交际就凑成一堆,吃的自由。又不影响交流。但考察所得似乎可以作为对于考博者的建议:
----1、不要贪得无厌。自助者的手中盘子是自由的,但心未必是自由的,受到物欲的支使,多半会把食物充满了盘子,或者说,一开始只是节制最后每一个都不愿放弃,于是饕餮的模样就形成了。
学问也好,追求也罢,都有一个选择和择取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固然是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但也可能是毁损自己的爪哇国。对于复习和对于今后的人生,都需要筛选,关键是心要平和节制有度。
----2、不要肆无忌惮。吃食在悠闲的人们看来是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填饱肚子已经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在于如何把控。无论是取拿食物还是吃态模样,都考验着你的心性。有所取而有所不取是自助餐的要德。许多人没有经过修炼往往肆无忌惮的取用难免缺乏修养,最后杯盘狼藉时余剩无数,更失却绅士品性。
对于考生而言,待人接物需要节制是基本法则,冷淡求学固然失当,感恩戴德也毫无必要,见到一些考生前后的神情,不仅是影响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人品判断,也会在学着云集的学术场上遭遇危险。自然取用和适度把握不仅是吃食也是人品的基本要求。
----3、不要失信爽约。前述贪得无厌心态或者只是不由自主超量取拿或者就是无意膨胀了食欲者,其实还有考验在后面:是不是具有勇者承担责任的气度。我一直以为无论是思量过后的选择还是失当的选择,苦果都要自己承担而不是推卸责任和推诿他人。如果拿多了就要有不危及生命的笑纳,肚子撑大了才会取得教训而知道人间法则,下次不会继续贪婪,而吃光自己的东西是一种淡定的气度与修养的体现。
学习和做人也是如此。你的责任就是守约,哪怕牺牲许多东西。我一旦答应了无论是稿子还是事务就要去实现,哪怕后悔不跌。工作如此可能会疲惫不堪但锤炼了自己的耐心,得失相当;约稿需要熬夜也要完成,否则于心不安,于是换取的就是自己的勤奋声名。时间不会亏待你,修养更会惠泽与你。考生更需要的不是斤斤计较如何装样子,而是如何做好事情尤其是如何做好人。
吃食是学问,只是因为其中折射了一些东西,我的类比也说不定就是希里古怪,全当自己的慰藉。
读到一个文章借用来共勉:
我们的先贤老子提出了一个充满辨证法精神的观点:“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面,却身居前列;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难道不是由于不追求私利的缘故吗?正是由于不追求私利,所以才能实现他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