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6年15届纪念年,开幕时间在4月6日,感怀系之,而有下文:
那是怎样一个如花的岁月流云啊
——大学生电影节酸甜交织的记忆
时光流转竟然是倏忽之间的飘忽,伫足回看才知道流淌有怎样的印记。翻阅大学生电影节的图片,顿然发现已经和岁月一起荡过了16个年头!有15届称谓的大学生电影节,的确运行了16年,从1993年开创,中间因为“非典”必须停办一次,余下的每一个年度都是我们欣欣然投入、快快乐乐观赏、紧紧张张筹资、走马灯研讨评奖等样的丰富日子。
在记忆深处冒出的岁月留影,有无尽的美丽风景,也有猝不及防的风沙吹拂,星星点点中都是年轮的印痕。人生几分之一的岁月居然都和大学生电影节挂在一起,这其中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几乎难以言表。
无穷无尽的思绪中如春天的油菜花,漫无边际,还是寻找其中几个印记来重新回味以往的时光吧。
一、筹办之初的情景。大学生电影节的确是和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发展相互借重的对象之一。我一直以为,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在学界有了一定学科影响并成为学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言,有许多帮助过我们而不能忘却的依靠对象,比如,我们和电影基金会合作的“影视制作”大专班,既是成功培养了综合性影视制作和表演人才的专业(包括宁浩、应亮、潘粤明等),也是为我们早期学科人才尽快进入学术规范起了重要作用的对象(我们的老师早起多和学生一起享受专家课程,后来又在这里传授理论)。而电影节则是和我们学科一起承受了坎坷风云的另外一个对象,无数学生从这里接受了艺术与市场的锤炼,而老师们都参与了其中的风雨成长。由是,大学生电影节的早起筹办者的身影更不能忘却。
1993年是大学生电影节的起始点。黄会林老师领衔带领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和刚刚建立起来多少还血气方刚的影视学科,遇到如何寻找切入点的问题。那时气性被无限的前景激荡得朝气勃勃,和谐的人际关系更为学科初创的年轻人铺垫了进取的背景。我们成天陷入在超常规的发展热情中不可自拔。那一天,在李志田老师家的地板上,尹鸿老师,李志田老师,和我共三人教师,加上当时《大学生杂志社》的一个编辑,四人构成了大学生电影节的创意班子,从大学生电影节为什么要做,什么时间做这样的宏观意义话题,但怎么做,如何入手,和谁合作,如何迈开第一步等等操作层面的话题,都做了年轻人的研讨。大学生电影节就实在一个老师家的地板上诞生,就在年轻人的热情中发出光芒!很久以后,在这一个组合逐渐离散后,我依然留念那样的时光,和哪些老师们,智慧实在是激情催发的,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无私的投身。积极、热情、无私、团结合作,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回想起来,大学生电影节最为重要的策划要点是其延伸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一,必须要在上半年举行电影节,目的是把大学生电影节的评奖作为国内第一个电影评奖,由此影响随后举办的国内国外的电影评奖。何其清晰的意图,也何其宏阔的气度!只有年轻的心灵才能够无所羁绊的畅想高端。事实证明,大学生电影节作为每一个年度最早的电影节庆活动和第一个评奖,胜出奖项得主在以后的国内电影奖和国际电影奖中都多有收获。
其二、大学生电影节应该成为沟通校园和电影界的重要桥梁,让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电影创作、评奖,为中国电影提高文化品质出力,培养今后电影市场的主要观赏者甚至参与者。事实也证明,大学生电影节的确成为举办时校园轰轰烈烈的电影节庆活动,举办中电影人士感受到大学生的热情支持,在大学生毕业后许多人津津乐道参与的时光记忆。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大学生电影节在中国电影最为苦难的时候,矢志不渝的支持中国电影发展,一直推动着中国电影和年轻群体的血肉联系。在21世纪中国电影走上蓬勃发展的大势中时,不能忘记大学生电影节所起的重要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