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正式开始放假,昨天全国研究生考试结束,今天是“大寒”!
已经开始假期的写作,乐陶陶做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翻出前两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发现有些没有记载,寒假应该逐一补上。
12月下旬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学术交流,感触颇多。重庆大学已经记载过,不能遗忘西南大学之行。
我所熟悉的西南大学是原西南师大和西农合并而成的。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校本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大的不得了,占地总面积约9629亩(我们北京师大才1080亩),校舍面积157.94万平方米。需要做电瓶车才能行进。学校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4637人,硕士研究生5731人,博士研究生819人,留学生65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下设30个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6个博士点、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5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5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932人,研究员、副研究员177人,博士生导师151人。
此番我受邀和学生一起去交流的的是西南大学的新闻传媒学院。 中间的是学院女院长董晓玉教授:
带去交流的研究生都是第一次来重庆,兴奋异常,在这一个山城,她们享受到高位的礼遇,也认识了许多朋友(包括到重庆师范大学交流),看看自发的造型就明白心里的高兴了:
我喜欢师生交流,但一些学校却喜欢专家一人夸夸其谈,西南大学传媒学院和我一拍即合,如同在重庆大学一样,做了小型师生交流,自由而畅快,气氛非常好,我的自由发挥也比较满意,自由诚可贵-----
这是交流完毕,余兴未竟,双方交流师生的师生合影,我有手的是副院长虞吉教授,一个最为好客而大度的人:
西南大学好客之情远扬,带我们上著名的风景点“钓鱼台城”,也怪,几天来都是雾气蒙蒙,但在西南只有这一天雾气消散,太阳初露,我急急照下难得的圆日,颇有点“蜀犬吠日”的感觉。
钓鱼台城著名在于它是南宋巴蜀战区——山城堡寨防御体系的杰作。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其中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堪称最棘手之战。最后,大将蒙哥(成吉思汗的哥哥)汗折戟沉沙在钓鱼城下,宣告了蒙军的失败。
钓鱼城位于合川市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山由此得名。钓鱼城峭壁千寻,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峭壁千寻,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钓鱼城依山为垒,宛如金城汤池。它不但有构筑在陡峭山岩上的内外两道防线,而且还有纵向延伸的水军码头,以暗道出口、一字城墙相连接的给养补给通道,和天池泉井、水洞门为代表的给排水系统。在城中的两级台地上,良田沃土,豁然千亩。钓鱼城由此而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山地修筑防御体系的光辉典范。
>
钓鱼城三面据江,峭崖拔地,两岸青山绿岭,嘉陵江与涪江泾渭分明。从合川城顺水而下,就是钓鱼城。这是一个城门。
在南宋最后只余留钓鱼城未降时,强硬坚守只能遭到灭顶之灾,这时,宠养府中的王姓美妇劝守将投降,免得一城人全被杀光。原来这美妇并非宋将牛乾之妻,而是蒙古汉军千户、泸州守将熊耳的妻子,为报宋军杀夫之仇,熊耳夫人自愿化名王姓宋将牛乾之妻,将幼子留在李德辉府中,孤身假冒被贩卖的妓奴,色诱王立,混入钓鱼城中充当蒙军间谍。王立贪恋熊耳夫人的美色,加上熊耳夫人对王立困守孤城陷入死地的劝说,终于使王立动了心,他写了请降书,放在熊耳夫人的绣花鞋中,命人悄悄送往成都熊耳夫人之义兄李德辉(川西王相)手中。李德辉遂带数人乘小舸到钓鱼城,接收了城池,同时也接回了熊耳夫人,让其母子团聚。此时王立方知熊耳夫人是蒙军间谍,但悔之已晚。
数月后,当蒙军彻底控制四川全境后,立刻斩杀了王立等20余员投降宋将,但蒙军却违背了蒙哥大汗的遗命没有对钓鱼全城军民进行屠城。至此南宋境内最后一座要塞孤城钓鱼城终于失陷,此时距离南宋亡国最后一战崖山海战已过去了整整两年,而整个巴蜀地区的男丁已被蒙古军团从战前的1500万口屠杀至80万口。
上述记载是历史学者的文字,但在钓鱼台城介绍中,此美妇是作为拯救生命的英雄,还有确实美艳的画像纪念,历史和大众利益有时就是不一样:
在城中有一个拜谒的地方,闲暇时我却透过灯烛看世界,实在感到微妙,我拜还是灯烛拜我?其实都不是,角度后面是以为我在玄想心事:
其实,我之达观,总是有冷眼看世界的味道,有时也知道未必好报,需要信仰什么,但只要心中有期望就好,我祝福期待的人们,也只有自己思考,这是在等到拜谒的人们时自己反向图景,你懂我不懂,你动我不动,世事就是如此:
返途的路上,看到、经过许多民国时期现代人在此刻录的壁刻,颇受洗礼,黄老师和学生们向上的姿态:
而我登城的感受却是城中的一个刻字所笼扩的:渔人自乐而已。山人足鱼,自得其乐,明白此理,就少烦恼。时时提醒自己。
晚回到北碚,在江边自乐,这是第N次来这里了,西师人好客总是叫人感动:
在这里终于明白为什么叫北碚的由来: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