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特质概说(下)

(2007-09-06 07:44:08)
标签:

中国电影

艺术风格

分类: 电影研究
 

    上一篇阐释了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特质的一个方面,这里继续做一点粗浅分析,接续为二:


 

    二、节制含蓄的情感抒情方式构成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重要支撑。
    艺术根源于情感表达,电影本来就是造就情感寄托的一种表现艺术,中国电影文化的艺术情感形态相当显要的突出情感表现形态特点:即崇尚中庸为度,节制含蓄的情感抒情方式。从一般意义上看,中国电影有偏向教化的倾向,但显然不就是死板的理性教诲,由于民族传统的延续,情感的抒发也有自己的方式,这就是中庸为度,节制含蓄的情感抒情方式。和西方崇尚直观表露感情,外露大胆的情爱渲染相比,更重蕴藉内敛的特点。
    习惯于传统情感表达方式后面,是由于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由此影响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要求。崇尚节制含蓄的创作思路,特别表现在男女情感的交往中,不用说张狂的性爱,就是现代人随意的接吻牵手也变成了温情脉脉的情感高潮点,不到要害不会轻易表现。它也许暗合着传统的可以心猿意马但非礼勿视的礼教规范,但实际上制造着含蓄朦胧的审美效果。
    与此响应的节制情感表现上的另一个景观,即中国电影的“言外之意”的表述方式。对于中国电影而言,镜语系统的特殊性是值得分析的。显然,中国电影最明显表现民族特性的莫过于我们常见的“妙处难与君说”的表意方式,讲求言外之意趣味。电影是实有的影像,写实的方法又明显为中国电影所常用,但偏偏在影片中,我们时常发现创作者常常情不自禁地用叙述之外的手段来表达主观情调,或是暗示叙事之外的情感内容。
    传统风格制约的突出表现包括空镜头的频繁运用。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电影名片中,对剧情可有可无的空镜就已经出现。相比于对空镜头的偏好,歌曲的频繁穿插,也是中国电影节制含蓄却要抒发的另一种证明。实际上,不止是歌曲、空镜头,在表现情感时,试图用含蓄的方式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在中国电影中不是孤例,从《神女》、《小城之春》到《归心似箭》、《城南旧事》,那种道家强调的“超脱之虚”的空间美感,禅宗讲究的“顿悟”,都和中国电影无须明示却借助它者来让我们“心领神会”有相通之处。

 

    三、中国电影艺术风格总体发展演变。
    在中国电影艺术风格发展中,恒定的文化传统和基本风格深藏于各个时期的创作中,或隐或显呈现着,构成中国电影的独特形态,也成为中国电影自立于世界电影大世界的主要依据。但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趋同世界、发展形成阶段风格独具、现在阶段再次类同的圆圈型状态。
    早期中国电影的和世界电影早期的戏噱风格走着同样的路子,喜剧状态、游戏表现的共同性,使中国电影处在幼稚状态中而没有风格可言。但很快,本土文化的庄重教化在慢慢的渗透中开始显露特色,人情世故和家国意识在娱乐的另一面顽强地表现,社会人伦精神的突显使中国电影开始了形成艺术表现的本土风格雏形。随着发展,在越来越强大的社会文化观念的促进下,家国理想和道德教化汇集于悲剧情怀中,中国电影第一次显露了艺术成熟的高潮状态,艺术风格也基本形成。在30年代成熟期会聚形成了悲喜剧融合的艺术创作风尚,不能不是中国电影协调政治理想、人文精神和娱乐需要的完满体现。及至40年代电影经受着时代剧烈震荡、人心悲苦经历和生活悲剧冲击,历练了更为深入的情感内涵,延续了悲喜剧交织表现生活的传统,艺术风格更为突显,形成了诗意抒情的心理悲剧和社会政治指向的社会悲剧的不同艺术表现,同时,喜剧的成熟状态也承继了传统风格并基本定型,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特点鲜明。
    艺术风格的转调和变异是从新中国开始。从50年代开始的新兴浪漫风格与教化传统的逐步强化,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既有风格,主题形态、社会结构、心气精神状态、情感重心变化、时代风习转变等,在根本上冲击了既有电影形态,有得有失之中,中国电影的东方抒情风格进一步变化摸索取得了一定成就。正剧主导的创作改变了悲喜剧交织的艺术风格存在基础,单一纯正的指向造就新中国电影淳朴的风尚。60-70年代的偏移达到高峰,电影东方风格的丧失则达到顶点。事实证明,艺术风格不是在单一中实现,而需要在丰富状态中培养,过于显明的政策要求,对于艺术风格的形成未必有利。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需要宽厚的文化环境,也需要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缺一不可。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标新立异时期,纪实状态、朴实诗意表现和造型写意的抒情表达构成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风格体现核心。抛却了单一性政治要求,打开面向生活的表现帷幕,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加速呈现,中国电影民族特色和本土表现语言风格在这一时期丰满显露,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已经被世界所注意,艺术追求的东方特色成为中国电影被世界电影界注意的主导形象。随着第四代探路开场,和第五代全面登场,文化的电影形态代表着中国电影的艺术指标,浑厚生活内容、浓郁地域特色、诗意情感追求、刻意艺术造型等构成中国电影新面貌,也更为突出了艺术风格的东方色彩。
    90年代社会潮流变化导致电影艺术创作转向,风格急剧变化,随着最后几部第五代农村题材创作在国际电影节得奖后,中国电影艺术落潮、商业追求膨胀,风格特征逐渐淡漠,开始打破艺术风格标识的是喜剧愉悦表现,和都市生活创作的嘈杂影象越来越突出,在多样化追求中,中国电影的风格特色模糊性日渐明显,混同于常态创作减损了本土特色。到了21世纪,中国电影个性创作与试图类型创作的交织,风格呈现起伏不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疑惑<b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