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川叙写

(2007-08-28 07:47:50)
标签:

人文/历史

旅行

感悟随笔

山水

分类: 散文随笔
   假期读书写字,为华侨出版社遍选和《那城》配套的关于文人眼中的中国名山选本《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名山》即将推出,有所得,写序在下快慰自心。
  另外博主将要开始编选《那水——》配套书,涉及文化名人们对川流、河、江、溪、湖、海等的游记、描绘文字,也请多方朋友代为寻找提供线索。
 
 

              情随高山起 境入深幽中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序言

         


    此前编选的同为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畅快欣然,仿佛游历了中国所有的历史名城,城里城外的枝枝节节都几乎了然于心了。文化的城市实在是人类建立的安居之所、精神家园,她的变迁之中蕴含了难以言尽的历史酸辛。当再一次受命编选《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油然感觉又一次的健心游历要开始了。自然的山野也的确是人类景仰的巍峨壮阔的依靠世界、生养之处,玩味山的亘古不变也应会给予嘈杂的人类生命意义的启发吧?当我从前一本书的城里的历史风味,一下子跳到这一本书的旷野山川的博大空间,心绪也更为旷达飞扬起来。
    就因为山是自然赋予我们生命的重要符号。
    小时候读书,在懵懂之中,背了一些文辞,但大多都随着岁月而遗忘了,但却对诸如“山之阿”的快感依然印象极深。成年后逐渐明白心随平野阔,江涌大荒流的境界,却愈发不满足。因为心境扩大后,又对苏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格外钟情,想那空寂无人万籁俱寂的山颠,看那高悬的无垠天际,心的飞翔将如何无极?山的空灵和山的沉稳,山的曲径通幽和山的巍峨矗立,都多面性的诱惑着我们探其魅力。所以我爱山。但其实在很长时间里,对于山的自然属性,对于山给予我们踏足野游的乐趣更为重视,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开始读解一座座山的秘密,认知一个一个山之中隐藏的微妙涵义。
    山是有灵性的,不用从神话、从典籍中去寻觅山的神妙所在,只要想想人们是如何虔诚的谈论山,赋予山诸多的人际联系,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诸如杜甫之叹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登巫山而有“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赞叹,黄山居然有“迎客松”而到过的人们都难以忘怀,那著名的韩愈在华山苍龙岭还留下“韩愈投书处”的记忆等等,都在证明山石之间、山林之中、山涧之里、山雾之外,到处是山与人的呼应关系。
    忽然想到偶然机缘触动的关于山的一个有趣话题。某一天乘坐城里的出租车出城爬山,途中听到交通台正在进行有奖竞猜,司机忽然哈哈大笑,我疑惑之,他告诉我,征询的题目是问:
   “女人似水,男人似什么?”
   司机嘲笑居然没有人能正确回答,他鄙夷答题者竟然不知道:女人似水,男人就是山啊!果然,没有人揭奖的最后的答案正是:
   “男人是山”。
   我感慨不已。山被如此庄重的赋予男性的责任,对于已经越来越忽略人之外世界的人类来说,的确具有警醒的意义。
   人类祖先是从树上下到地面的。是不是从高山上走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但人类总是仰仗山川确乎是事实,川流产自于大山,大山孕育着人所需要的一切:茂密的森林遮蔽着水土,飞禽走兽自在的生存,高山草甸一望无际,雪野滋养着不断干涸的河流。每一次踏入山间小道、山谷溪涧,都会感叹工业到处污染了河流,却还有源头的山水还沉净自然、郁郁葱葱------又想到如果人类没有节制和山林不再供给,将来还有没有城市的存活价值?人类还会不会被迫重新走入大山寻找栖息之地?
   于是忽然就对“高山仰止”的解读有了新的理解了。因为山就是壮阔坚实、恒定不变的存在,在它面前,人显得何其渺小。杜甫有诗歌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人间的企盼就落脚在山的厚实稳重上,可见山在人心深处的如许分量!
    是的,举凡《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闯北者,见识过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无尽其数,但在他们笔下,每一个探访的名山都依然荡漾着鲜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几句言辞似乎可以见证一二:“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诗人对于山的体悟多么细微!其实,每个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视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间构成相互见证的关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浑厚的,人之所见从不同侧面触摸山的灵性,人赋予山型神色以言辞名称,却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这也就够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山之美,却可以增添山的体味韵味。
    韵味!正是韵味成为中国人观察山水的心悟追求。你说王维对“空山新雨后”的感觉是多么自在惬意,他欣赏的显然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微妙意味,给予人无言有意的深味。而李白于山则为“噫吁嚱,危乎高哉!”,那份大呼小叫令人惊讶,而他这位大诗人对于天姥山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由衷挚爱,给予人的是绝不能为了事权贵而“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山不就是欣赏者对于自己胸臆的投射和具象写照吗!
    通观全书描绘的山,深刻的印记还包括中国人对于山的独特态度:达观享受。罗兰在《中国人的山水观》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准确精要。国人对于山水的态度确乎是精神享受,山如老友,需要陪伴疏散身心,所以山成为快乐的写照和忧伤的稀释处所。山又如镜子,看山如看自己心境心态,陶潜先生竟然巧妙的吟诵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就是因为自己的观照在山中得到复验。
    其实,《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中的诸名家未必都全面描绘了所到山林的妙处,但他们各自的心中所感,情趣所获却真真切切。犹如中国绘画,初看所描之山没有立体感和透视力度,但看似平面的背后却是趣味感知和想象的天地。文人于山间悠缓讲述的已经是艺术之山,是看透平面之后的想象力锻造,一切尽在修养陶冶的趣味。想想贾岛已经揭示的山水趣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深不知处,一切尽在描绘中,就看你能不能参透山中境界所在:云雾笼罩深不可测的远方,似有深处影,就看有心人。读此书似乎也可以这样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