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心灵复苏,对于这座都市的呼吸有更深的感悟.前一段为一个出版社将出的名家描写20个城市的书写序言,多有感触,放在下边,供有趣者提醒自己观察身边的城市参考:
心灵城市的印迹
欣喜翻阅《城迹》的书稿,完全沉浸于不同城市的记述中,抬头之间,忽感一道光影晃过,把我从沉思里拉出,暂时离开城市的文字记忆,去浏览现实城市的面貌。
伫立在窗口,远远望去,北京的东南景象完全展示在眼前。高楼林立得令人晕眩,一天天的现代化,一天天的告别往昔。城市闪现眼前的繁华,遮蔽了过去。刚才的光影应该是孩子晃动的玻璃反光?小时侯在南方城市里,童稚的嬉闹就包含了用碎玻璃镜到处晃动阳光,反射所到之处物件便被突出,因为随着光影的探照,孩子的期望就射向远方了。脚下的二环路车水马龙,倏忽之间,每一辆车都会有一阵泛着光影的眩亮,城市真的是城市,炫耀而光彩,但现代化使城市历史只能重写,因为古老都低头垂腰快看湮没不见了。楼下依傍着护城河,那依稀还有吞噬了老舍先生的太平湖的影子?填平在上面的是地铁维修厂,看着返回的地铁鱼贯而入,逶迤的车厢慢慢挤入厂房,似乎隐蔽了俗世生活的梦想。
城市就是这样鲜活展示在眼前,但其实城市是超越实体的氛围、感觉的风味、思念的牵挂------
关于城市应该有许多可谈,譬如,一个城市的火车站,似乎是城市的门面,但其实,过去是千篇一律的嘈杂混乱,现在则是千篇一律的豪华无序,以它来窥视城市必然受骗。所以必须探出车站,深入进去。而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又似乎成为招牌,但其实那只是外地人的笼统见识,本地人却不以为然。你要问何者为一个城市的所指,本地人一般按照自身所好回答:或者是工作区域或者是生活场所,再深入也就茫然了。
只有文化的指向才能够牵拉出一个城市的归属和顿然涌起的味道。其实,城市不是高楼大厦,不是有专属的区域,而是挥散在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是情感的牵挂。
回想本书中的20个“城市”,在作者心目中,可不是划一齐整的高楼,而是萦绕每一个作者记忆中的细节,丝丝缕缕,都那般多样深情。一个城市的风味和另一个城市的韵致,差异着却同样多姿彩。
城市是什么?读了这本书,自然更明白不是豪宅大楼,不是通衢大道,城市其实是人所构成的栖息、生活、怀想的地方,城市是熟悉的身边,又是遥远怀念的对象。我们只有在流浪漂泊中、在乡村艰难中、在国外游荡中才会想起思念的具体城市,只有在置身城外才会有城市的概念。如同张中行先生文章中所言:“常听离开北平的人说:“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确然就是这个道理。身处城市时,有人还把她看成囚笼,厌烦她的局促、嘈杂和烦琐,于是似乎不能忍受,实际上,这个城市、那个城市,都是自己生命年轮中的留存标记,已经不可更移地凿在心里,没有来由的牵挂地,想要斩断却挥之不去。
显然,这城市的味道只有静静想来,才可能勾起什么是城市的记忆,于是触手可及的空气、司空见惯的习俗、招手间的问候、遗忘后的思念,都成为城市意味的标志。城市是有味道的,多少年前,对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记忆深刻,因为这里说出了人和景物、和城市的切割不去的关怀,其实就是一种味道的牵挂,只有对城市爱之深切才能有城市的印记留存。书中大家们的记忆那样鲜活灵动,那样有心灵印记的味道-----对,心灵印记的城市,就是城市富有内在魅力的所在。写出这份情致,就是文化积存中的城市了。
城市的韵味其实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琢磨出来的,因为司空见惯的生活,可能磨钝感觉,你说,朱光潜那对于鼓楼后街的感悟:“除着破铜破铁破衣破鞋之外,就只有青葱大蒜,油条烧饼,和卤肉肥肠,一些油腻腻灰灰土土的七三八四和苍蝇骆驼混在一堆在你的昏眩的眼帘前晃影子。-----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的。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
这样的城市素描,只有文人才能有这般真切的记忆!
而再看看上海作家王安忆的对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城的比较:“风在北京的天空浩浩荡荡地行军,它们看上去就像是没有似的,不动声色的。然而透明的空气却变成颗粒状的,有些沙沙的,还有,天地间充满着一股鸣声,无所不在的。上海的风则要琐细得多,它们在狭窄的街道与弄堂索索地穿行,在巴掌大的空地上盘旋,将纸屑和落叶吹得溜溜转,行道树的枝叶也在乱摇。当它们从两幢楼之间挤身而过时,便使劲地冲击一下,带了点撩拨的意思。”
这也是关于城市的写照,如此细腻亲切的味道!
应当说,文人大家着眼于文化感悟的城市,就是这样在个人感受中微妙突显出意味,如黄裳写成都,竟然“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美妙而抒情。城市其实就在小吃的惊讶味道中,在街巷的方言语言调侃里,在书店淘洗古籍的得意之间,也在古玩的把赏之中,而庙会的人潮涌动,公园的方寸摆设,街坊邻居的相帮询问等等,都构成城市的风貌和个性。
所以我说,城市就是活在人们心底,无论她世道怎样变迁,城市样貌如何改变,城市依旧是活在人心里的“城迹”。城市就是以人为核心的生命感知的方方面面,它点点滴滴,无处不在,依附于物件形体,流荡在情感心底。确切地说,城之迹就是人的文化之感,生命之叹,心灵之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