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观念随想之一:敬畏\悲悯\安详

(2006-09-14 23:36:40)
分类: 学生交流
       人生观念随想之一-----关于敬畏,悲悯,安详
  
  在本科新生开学欢迎会上。即席作了关于“美好,宽容,创造”的欢迎词,简单表达了我对学习艺术的新学生的期望,近日忽然想到可以配套的谈谈同样一组词:    “敬畏,悲悯,安详”
   设题原因是善良好学的学生在博克上问我关于批评的问题,我知道并非责难,但还是使得我在骑着陌生的新车行进中想到了一些现象,包括我要做什么的问题。因为见到学术界被所谓尊重的个别大家其实在大家背后的苛责他人而己行可卑,谈论得头头是道却行为可圈可点。忽然想到,其实学术如人未必正确,人与学术成就的某种差异是常见的。似乎可以说,只有在人本的评价上才能够判别,主要在于境界的差异:有人在追求批评样的批评家感觉,追其一点不及其余,那是必要的,也许学术就是在苛求中推动前进;但我不喜欢,因为我需要感受生活,批评的对象就是感受的对象,自然都有可褒可贬的成分,枝枝叶叶都是探究的对象,复杂世界的多样性让我着迷。于是,批评就是执其一端的偏激,体谅就是难免分析的中庸。为生活整体和过程感受,与为名声个别目标而着忙,是两类形态,难以分伯仲。
  
  但自己要确立的是超越功利名声的态度,不是做职业批评家,而是做生活的观察者,于是,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敬畏,悲悯,安详”就更合我心。
  
   敬畏 敬畏生命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比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更为重要的了。为了秩序和为了纪律、更不用说为了职业和讨好上级而残酷的对待人,是可怕的事情。见到欺侮别人的行经就愤怒是容易做到的,但为了单位所谓的权威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道统而惩罚,则不太容易被认清。我一直以来为我们在艺术系早期为了合理的惩戒违背男女纪律而对当事人劝退的处理感到内疚,历史难以复原。所以以后始终在人的问题上不允许超越基本限度。  
   最近看到报纸上报道一则《为死囚写遗书让我变得更宽容》的文字:已经出狱的“欢镜”在给死囚犯写遗书中感悟到许多,比如:“我想表现出他们在走上不归路之前,人性深处那些有亮色的东西。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忽略你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情,否则就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文章最后他说了一句话:“但是如果对生命没有敬畏感,做事没有底线,这就非常可怕了。的确如此。我甚至想,判断周围的无论是专家还是名人,只要对于人没有基本的尊重,对于生命没有敬畏感,就不值得尊敬。
  
   悲悯 悲悯人生是我们不能缺乏的东西。人生已经要克服诸多麻烦,如果对于他人生命没有悲悯之心,任何的举措就难免失去依据。对于自己和他人一样需要悲悯,自己的遇到的挫折悲伤需要调试舔平,否则没有勇气生存下去。会悲悯就会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对于他人人生能感受到悲悯,就能够体谅理解而不会苛责、求全责备。实际上,人人皆有羞愧之心,也都有正误感,但在实际利益中可能心中自明却难免身陷其中,以至于偏离人性。我们经常看到在利益驱动中背弃人的准则而失去常态。在电影《天狗》中可以看到世态人性的丑恶残酷性。还是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主人公,在他出狱后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坐牢以前,我的心很硬,对人不宽容,也听不进别人的反对意见。出狱之后,我的家人都说我的心变得很软,对人很宽容。”这也就是知道悲悯人生的进步了。
  
   安详 安详是一种心理状态。看透了荣辱都是身外所加的东西,会跳出盘算和斤斤计较的狭隘天地,看到以前追求的可笑。安详才是自身自如舒畅的状态,脱离功利寻求自得,这时,美好都随处可见,简单都显现美好。于是会理解,归田的陶渊明怎么就“悠然见南山”了,而自己也忽然看清了孜孜以求功名利禄的可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吾车吾人
后一篇:"太平湖"梦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