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几乎一年来4次,但今天第一次到话剧院看话剧。
下午老天刁难,开始了南方常见的降雨,从淅淅沥沥到夹带着风雨声响,我知道,酝酿的观剧氛围已经自然造就。
跨出驻地,南方的雨境世界扑面而来。我曾经说过,孩童时期的雨季是记忆绵深的一种气息,无论是小巷石板地的光斑泽印,还是雨巷中长发飘飘的撑伞女郎,亦或是避雨时分在小店中咀嚼糖果的滋味,都是微笑的味道存留。
味道,也是人回味的一种记忆。
今天的雨雾也在一瞬间给予我回味的感觉。
等待出租车的时候,猜想一定很难,在北京,雨天就是行人打车的忌日。但,我们却幸运的上了车。陪同博士告诉司机所去路号,此前,她已经告诉我,在上海,要和司机说什么路而不是什么宾馆、剧院等,在北京司机认地标:什么建筑、什么单位,上海认路段,觉得很稀罕。
到了剧院附近,司机认真告诉我们,话剧院是单行道,要到那需绕行10分钟,建议在路口下来,步行2分钟。细心诚实是上海司机的本能,北京司机除了海阔天空谈资优势外,这一点远比不上上海。
戏是《长恨歌》,海派创作,我就是想在海派大本营看正宗海派话剧面貌。
剧院是上海式的---没有北方剧院常有的前边大院落,但气派和整洁给人舒服之感。北京观剧感觉一般是满场穿梭的艺术院校未来的演员们,青春而热闹;这里就是自发的观众,自然而舒适。
《长恨歌》的话剧版出乎意料,一般名作改编难以有获得原作等量奇观的地位,本话剧虽然有时代变迁过于快捷的问题,但还是舒畅好看。尤其是整体上是带有古典话剧的语言和动作戏剧性表现的味道,令我惊讶。改编肯定对原作细部牺牲不少,但王绮瑶的一生悲剧表现大局把握出色,一些场面处理动人,而我最喜欢的是语言的古典话剧气息,颇有意味,把握耐人寻味。比起北方话剧语言越来越表面通俗化来,实在是难得。而一个女性对于生命悲剧的感悟和期求抓住情感生命稻草的表现,都有值得赞叹处。
近3个小时感受后,带着内心叹息出来,雨已经消失,湿重干净的气息弥散着,不由深深吸几口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