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铜雀台》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这部电影再次用华丽丽的画面加上华丽丽的台词再加上华丽丽的明星以及背后那一沓沓华丽丽的钞票证明了,中国人想玩莎士比亚,没点功夫,是玩不转的。
莎士比亚这个文坛巨匠,现在是电影人的宠儿。不仅老外爱折腾他,中国人也不免俗,自从高喊进军国际影坛之后,更不能免俗。然而近几年,所有带着莎味的国字号电影,几乎都有“水土不服”,如今,《铜雀台》这部带着浓浓莎味的电影,正好和《夜宴》、《赵氏孤儿》凑成了“失望莎氏华语三部曲”。如果说《夜宴》的失败是葛优实在无法给人莎味,《赵氏孤儿》的火候欠缺是因为陈凯歌玩火过头,那《铜雀台》的崩溃则纯粹是装逼过头了。
《铜雀台》的立意有着很大的优势,虽然其故事核心和《英雄》颇为相似,但胜在有个较为流畅的故事。同时,为曹操洗白也颇对观众的胃口。虽然影视作品中对曹操的肯定早就开始,但像《铜雀台》这样费劲笔墨将其刻画成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大政治家的不多见。尽管可能会被人说成矫枉过正,不过这是导演的观点取向问题,不同意见的可以求同存异,不是什么大事。可问题就在于,“洗白”的方法用错了。
导演赵林山对曹操的“洗白”给我有种扭扭捏捏不清不楚的样子。在这一点上,他似乎远不如麦庄二人的《关云长》来的坦荡直白。在影片的一开始,赵林山就尽力刻画曹操不可一世的样子,唯恐让人觉得曹操没有谋逆之心似的,然而到了影片最后,却笔锋一转,将电影里所积蓄的所有悲苦所有委屈都一股脑儿的往曹操身上砸,宛如这是个全天下最可怜的男人。可问题在于,这种转变给人完全是一种伪命题的感觉。这就好像,一个壮汉把一个小孩身边的朋友全都胖揍一顿后,然后哭哭啼啼的坐下来说,老子是为了保护你才这样。好吧,你哭得再惨,我也不觉得这是一出悲剧或是什么的,这完全就像个喜剧了。赵林山对曹操的塑造似乎完全是随心所欲地来,想让跋扈就跋扈,需要他小绵羊的时候就小绵羊。
当然,可以看出,赵林山想让这部电影有点悲剧色彩的,这个悲剧色彩最后都是为了给曹操翻身服务。于是,营造悲剧而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莎士比亚”便华丽丽登场了。于是,你会感觉到,赵林山好像在这部约两个钟头的电影里,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你看,我莎士比亚了;你看,我又莎士比亚的;你们看,我还莎士比亚了……再于是,汉献帝一唱歌一哭,电影就宛如有个旁白:莎味来了;刘亦菲一自怜自叹,旁白又来了:看,这就是莎味;周润发一孤家寡人之态,又是旁白:瞧,莎士比亚,还是带帝王味的,贵族范。赵林山仿佛要憋着劲让你悲苦悲苦再悲苦,最后悲苦到底线时,你就不由得不对最后才悲苦的曹操同情起来的,而对从头到尾都在悲苦的汉献帝彻底无视了。
事实上,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并不是那几句装逼的台词。然而可惜的是,《铜雀台》中除去台词之外,本来还是有着些许莎氏的气息,如果赵林山好好将这些不装逼的部分拍得牛逼,那或许还真能为中国味莎氏来个翻身。只可惜的是,影片里最牛逼的,给了扮演汉献帝的苏有朋;次牛逼的给了周润发以及一干老戏骨;第三牛逼的,在摄影师身上,他用尽了最后一点牛逼,力求让刘亦菲像貂禅一样。可惜的是,刘亦菲这小姑娘还是演什么角色都是那副操行,要是她坐在椅子上,我还真怀疑她刚和郑中基他们破完案就风风火火地跑来勾引曹操了。好吧,其实战争场面、画面什么都挺牛逼的,可就是这个片子让人觉得牛逼不起来,只有装逼。
前一篇:《太极》:一部好看的怪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