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硕大的飞碟——关于《天煞》二三事(上)

(2008-11-16 21:15:44)
标签:

天煞

分类: 胡扯

本文刊发于《读库》0804期。刊发时文章略有修改。

 


 

《天煞》,这是一部地球人都知道的讲外星人的电影。这个片子还叫《独立日》,直译,很准确,也很符合影片中那无处不在的美国沙文主义思想,然而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恐惧”的味道。国内碟商还有翻译成《独立日烽火》、《地球反击战》什么的,这些较不靠谱。进入DVD时代后,有些年龄的碟友都管这个片子叫《ID4》,挺装挺唬人的感觉。


但我还是喜欢《天煞》——从天上来的煞星。从一开始就对这部片子中的美国沙文主义主动忽略的我,只记得这些从天上来的玩意儿不是好惹的,因此这个听起来最恶俗的翻译成了我最喜欢的翻译。

 

源于《科幻世界》

 

虽然已经不看这本杂志很多年了,但我依然记得1996年的《科幻世界》。


那时《科幻世界》在封二、封三上都会介绍一部科幻片,放上一些很炫很牛B的剧照唬人,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这些剧照成了我了解最新科幻片的唯一途径。因此当我翻开那期的《科幻世界》,看到剧照上那个硕大的飞碟,我一下被唬住了。


从小就对不明飞行物这玩意儿痴迷的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还有这么大的飞碟。我顿时感觉到了自己想象力的贫乏,我激动地指着剧照对我的同学说,这个片子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一定要看,多少钱都看。当时一个大片的电影票价格相当于我每个月零花钱的一半,而我那时的零花钱是每个月20元。


印象中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有了一个“十大巨片”的概念,我当时的理解是,国外每年要拍好多片子,然后切个投资线,多少多少万美元以上的才可以算是巨片,然后投资前十名的巨片,就封个“十大巨片”的概念,就像当年香港的某报抓了四个唱歌跳舞的明星来封了个“四大天王”一样。


这一定是十大巨片之一,这便是我最初的想法。我住的那个小县城的电影院每当放到引进片的时候总会在影院门口的那个两米高的大板上用大字写上“9X年十大巨片之X——XXXX”。比如《虎胆龙危3》被引进的时候,这几行字就成了“95年十大巨片之一——纽约大劫案”。连《纽约大劫案》这样炸几辆汽车的片子都能被成为“十大巨片之一”,那《天煞》冲着这么硕大的飞碟的份上,说什么也该是“96年十大巨片之首”了。


《科幻世界》将这部影片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剧透”,现在几乎没有哪一本杂志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剧透”,而《科幻世界》不仅剧透,还将一些人物的对白给写出来了,天知道他们是不是特意跑到美国去偷来了剧本后翻译着玩。如果现在让我看到一本杂志这么做,那我杀了这群编辑的心都有,可当年我却对《科幻世界》的这群“混帐”无比感激,我几乎一个字一个字咬着往下读,读到最后,傻了眼——未完待续!?


剧透还能搞连载,这是我看杂志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的新鲜事,这个事情的后果便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热切盼望着一群“混蛋”继续给我“剧透”,而且是越详细越好。


1996年,《科幻世界》给科幻迷们留下了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经典回忆。这本杂志用了三期的篇幅做了一次我见过的最墨迹也最伟大的剧透,在那个没有软文横飞的年代里,这无疑是个壮举,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科幻世界》不可能收过罗兰·埃默里赫的钱。而我和也被这本杂志折腾了两个多月时间后,终于知道了《天煞》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那段日子我天天翘首以盼,天天掰着手指头过日子,等待一部电影让我等到掰手指头,到现在为止只有两部,一部是《天煞》,一部便是2007年的《变形金刚》。


一个充满期待的1996年,因为我相信这一年会有一个硕大的飞碟出现在这个小县城的上空。可是我昂着脖子望着晴空直到1996年12月31日,我都没有在大荧幕上看到大飞碟。我们电影院门口甚至都写出“9X年十大巨片之十一——XXXX”,我也没有在那个破折号后看到“天煞”二字。在不知道国内电影尚有引进制度和审查制度的我天真以为,《天煞》以巨片姿态进入我们国内电影院只是个时间问题,直到我明白了还有电影总局一帮混蛋存在的那天我才大彻大悟。


1996年,我没有《天煞》。

 

核弹的遗憾

 

1997年,我终于看到了《天煞》,但依然没有看完。


1993年,对于中国的盗版影迷来说,是一个不可忘却的日子。万燕生产出了世界第一台VCD,虽然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报纸上充斥着各种“世界第一”,但无疑万燕的这个“世界第一”,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生活。


我们现在可以指责VCD种种的不是,比如静态解码,比如两声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玩意儿的出现,让那些原来只会出现电影学院、图书馆里的影片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家里。从录像带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一下子就疯狂的喜欢上了这个小光盘,且不论图象是否清晰,至少那迷人的体积就够让大家有十二分的理由彻底抛弃录象机。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爆发富的儿子家里花了3000元的天价购置了一套VCD,并邀请我们去他家里看三级片,当我们看到他按了一下VCD上的小按键,光盘徐徐退出的时候,一群混蛋羡慕不已。因为这玩意儿对于我们来说,日后要是借到什么三级片就不用放在家里藏在什么角落了,随便夹在一本书内便可,还可随身携带,方便无比——口袋里塞个三级片走在大街上,而且还是堂而皇之的,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我垂涎VCD垂涎了好几年,然而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母亲以会影响我学习为由,拒绝购买VCD。


1999年之前,我依然在寻找《天煞》,并一并寻找可以愿意为我播放《天煞》的VCD机子。上了高中后,我的零花钱已增加到了每个月50元,可以说已经有了充裕的资金让我去租一片《天煞》来看,但由于家里没有VCD机子,始终让我没有勇气跨入碟片店,因为我怕碟片店老板看出我家里没有VCD机这种“丢人的事情”,我当时一直以为VCD是个很先进很高科技的东西。


一次放学,经过一个VCD店,里面正在放一部片子,柜台边站着不少人昂着脑袋看挂在墙上的那个小电视,我无意中瞄了一眼,激动得我差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是的,我在那个小电视上看到了一个硕大的飞碟。但是我没有停下来,我依然骑车往前走,因为放学了我必须回家,然而那不到一秒的镜头却成了我那天脑海中的全部,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硕大的飞碟在飞。


1997年,那是一个秋天,有台电视里有个硕大的飞碟在飞啊飞啊飞……


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每天回家都有意的经过那家VCD店,希望在那个电视里看到硕大的飞碟,我甚至都编好了理由不回家好让我可以在这家店里完整地将《天煞》看完,可我再也没有在那家店里播《天煞》了。


就在1997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有天晚上晚自修到一半,我跑到学校外面的一家小吃店吃夜宵,进去后看到我班上的一群同学在围着电视看什么东西,我挤进去一看,让我瞬间将吃夜宵的任务给忘记了。荧幕上有个巨大的阴影略过华盛顿上空,而纽约市的上空,则出现了一个飞碟,一个硕大的飞碟。


我和我的同学不约而同的发出一声惊呼:“哇……”


这次我依然没能把《天煞》看完,因为晚自修时间到了后我必须回家去,我苦心“经营”的一个借口只能用在下午放学之后,而不是晚上。然而那天晚上我却没有太大的遗憾,因为我已经看到了我梦想中的镜头,大飞碟,一群小飞碟,轰炸纽约……


和《天煞》这一别,竟然是一年多,直到我高中毕业。


1999年,我母亲终于往家里购置了一台VCD,并且答应每天额外给我两块零花钱,供我租片看。这便意味着我每天可以看两部电影,而我想到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天煞》。在VCD机子购买回来的第二天,我就匆匆跑到那家VCD店,租来了我梦寐以求的《天煞》。


那个时代的盗版商远不如今天敬业,如今的盗版DVD的盘面越来越漂亮,甚至还还原原版的盘面设计,可那时大多数盗版VCD只是一张光溜溜的光盘,两面都是银白色的,非数据面贴上一张印有字的塑料薄膜,比如我租到的这套《天煞》,一共两张,A和B,盘面上就是印着“天煞、A”或“天煞、B”。可能这套碟已经被许多人租过了,不仅塑料薄膜破了,连数据面都象火星表面一样布满了花纹,我鼓起勇气问碟片店的老板——买了VCD后,仔细看了说明书,终于明白这玩意儿也就那么回事,和以前家里的录象机差不多——:“这是好版吧?”


“没事,真正LD版!”


我一听又傻了,啥叫LD?没敢多问,屁颠屁颠的跑回家,放进机子,看到了FOX公司探照灯的标志,激动的要死,心中啧啧的,VCD,就是比录象机爽。我立刻让父母过来和我一起看,一起享受高科技和外星人所带来的乐趣。


播放的比想象的顺利,但到了用核弹攻击飞碟的那个桥段的时候,机子突然卡住了,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堆花花绿绿的马赛克,喇叭中不停发出刺耳的“吱吱嘎嘎”的声音,我一时手足无措,在忍受了十几分钟后,终于再次看到了流畅的画面,但核弹攻击的结果究竟如何我没有看到。虽然《科幻世界》早早得就已经剧透,但我仍然想“亲眼”看看这硕大的飞碟究竟坚硬到何等强度。


1999年,我的《天煞》,留下了核弹的遗憾。

 

拒绝马赛克

 

上了大学后,知道了上网,时间已进入21世纪初,盗版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男生的电脑里塞满了大大小小的rm。这种rm的画质相当恶劣,甚至连VCD都不如,我清楚得记得当时看了一部《鹿鼎记》的rm,当周星驰从远处跑来的时候,他的脸部一开始就是四个不同颜色的方块……那时下载还不是特别流行,这些rm的来源渠道大多是路边盗版软件店的压缩碟。这种被那些吹死人不偿命的盗版商号称高清晰、新技术的压缩碟,在一张650兆的CD中有时会塞上五部电影,用屁股想想都知道那会是一种什么画质,但可悲的是,我们当时竟然乐此不疲,并居然一直以为,电影看看就可以了,看过就可以了,什么画质音质都是其次,就是这种现在看起来极其愚蠢的想法,终于让马赛克肆无忌惮地在我们的屏幕上飞来飞去。而更为可悲的是,我第一次将《天煞》完整地看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我看到那个硕大的飞船变成了一堆硕大的马赛克宛如我家洗手间的地板时,我的激动刹那间荡然全无——这不是我的《天煞》。这次教训的后果便是,我从此对高压缩的rm深恶痛绝,以至于我日后下载A片也是非高清版不下!


rm的“辉煌”是短暂,感谢教育网,让我明白了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用高压缩的rm格式看,那几乎是一件无耻的事情。


当时总有一些电脑技术不错且热心的朋友在自己的电脑或校园服务器上建立了一个FTP,然后供大家上传下载,就像一个网络硬盘似的。在一个地区教育网内,各个高校的FTP地址都是公开的,于是久而久之,就有一些特别热门的FTP的产生。我们经常可以在FTP里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动画连续剧,热门电影,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几片带色的。这些FTP也只能教育网内的电脑可以上,而且上传下载速度是飞快的,一秒钟可以达到1兆——这在当时可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数字。


这么快的速度让当时在机房内的所有同学终于都将下载大文件当成一种家常便房,除了我们经常可以在上面找到一些新上映的电影看之外,我们还找到了一种文件大达1G多的视频文件,它的后缀名是“avi”。


我至今也无法忘记我第一次看到avi格式电影时的激动,这种激动如同我今天看到高清电影般激动——如此细腻清晰的画面,连人脸上的毛孔都能看见,刹那间我已经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自己的震撼,只能一遍又一遍得在机房里大声重复着:“我操!太清晰了!我操!太清晰了!”


现在有无数种可以通吃各种视频格式的播放器,对于现在的电脑爱好者来说,播放视频绝对不是一个高技术的难题,因为只要安装一个类似“暴风影音”这样的软件,你几乎可以播放现在网络上主流的视频文件。但在当时,avi还是个新鲜玩意儿,要播放avi,首先要在电脑安装几个解码器,安装完后,还必须安装字幕插件,因为没有字幕插件,你无法在Windows Media Player看到这部影片的字幕,一句话,挺专业的。


那天晚上我记住了这种文件的“专业叫法”——DVDrip。用再专业点解释就是,就是用DivX压缩技术对DVD盘片的视频图像进行高质量压缩、用MP3或AC3技术对音频进行压缩,然后将视频、音频部分合并成一个avi文件,最后再加上外挂的字幕文件而形成的新一代影音播放格式。其大小仅是原先DVD个头的数分之一。


我看得第一部DVDrip是《星球大战前传》,但我之后就开始惦记一件事,哪位好心人可以制作个《天煞》的DVDrip让我看看。


2000年,DVD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但这种号称有着无比清晰画质,而且可以有无数种语言以及可以容纳几十条字幕的光盘在中国仍然是个高消费品,片源少不说,两千多块钱一台的机器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消费得起,本着家里的VCD还没用到寿终正寝决不更换的原则,我妈妈也杜绝了我往家里添置DVD的奢望,我直到大学毕业前都还不知道DVD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因此,我对DVD的热情都被我投入到对DVDrip的热爱上。我几乎天天上FTP,希望在上面找到我梦寐以求的《天煞》DVDrip版,因为我认为,这样一部牛B的影片一定会有人将其制作成DVDrip。但我当时却不知道是否要做《天煞》DVDrip版,还要看FOX公司的脸色,他不发行DVD,啥rip也没有,就算FOX发行了,是否有原版还是个问题,有了原版的那般兄弟是否愿意制作成DVDrip又是个问题。在Decss还没开始造福中国盗版商和中国影迷之前,路边的音像店仍然牢牢得被VCD所把持着,在路边找到一张质量好的盗版DVD,谈何容易!


直到毕业,我都仍然没有找到《天煞》的DVDrip,我清楚得认识到,看这部片子,一定要DVD版才过瘾,我已经开始无法忍受我家洗手间的地板在屏幕上飘来飘去。大学期间,我也再没有去路边的小店租碟来重复我的《天煞》梦,却坚定了我毕业后给自己配的新电脑一定要给配个DVD光驱的决心。

 

点击阅读——那个硕大的飞碟——关于《天煞》二三事(中)

 

点击阅读——那个硕大的飞碟——关于《天煞》二三事(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