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正式) |
如果不知道这部影片的导演,我很难相信这是奥利佛·斯通的作品。
奥利佛·斯通,有人又称之为“愤怒的斯通”。他那较为我们熟知的作品如《刺杀肯尼迪》、《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生杀人狂》等影片,都充斥着斯通对政府的不满,从那荧幕上一幕幕的惨烈,一段段咄咄逼人的台词中,我们可以闻到斯通的怒气。
用我们的话来说,斯通是个“愤青”。
911事件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早前电影中都尽量回避这两座曾经辉煌的双子楼,甚至当年《蜘蛛侠》都将其中有关双子楼的镜头删除。然而这段对于美国人民来说惨痛的经历总归有一天被搬上荧幕,两个版本《93号航班》则是最初的尝试,但是他们将镜头对准了那架没有撞上世贸中心的93号航班,有意无意的回避了可能直接描写世贸大厦当时的惨状的尴尬。因此这两部影片中出贸大厦的镜头甚至很少,我们从影片中了解到世贸大厦被撞的信息只是从零星的电视画面以及乘客,还有机场工作人员的通话中得知。因此在这之前,我们还是没有在大屏幕上感受到当时纽约麦哈顿附近那人间地狱的惨状。
《世贸中心》直接将镜头对准了20个幸存者中的那两个警察。在“911”事件中,超过400名的消防队员和警察在这次灾难中牺牲,其占总死亡人数近八分之一。自“911”事件后,美国就拍过向消防员致敬的电影,《云梯49》就是其中被我们最为熟悉的。奥利佛·斯通选择幸存的警察作为影片的故事切入点,无疑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毕竟,用经历过那次生死大劫的角色的故事来告诉观众人性的善良以及生命的可贵是最有说服力的。
《世贸中心》在片头平静了五分钟后就直接将灾难带到了观众的面前,丝毫没有拖沓,随着警察和消防员的出动,斯通用镜头第一次在荧幕上描述了当时世贸中心附近的惨状,无助的行人,流着鲜血昏迷不醒的人——几个慢镜头就渐渐将观众的心给揪紧了,紧接着镜头一转,便看到了头顶的那熊熊烈火,斯通在影片前短短的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天堂向地狱的转变,没有丝毫的铺垫,灾难来得如此突然,如同当年给予我们的震撼一样。
接着警察进楼,不到一会,大楼倒塌,主角被大楼废墟所掩埋。
到了这里,影片采用了和《云梯49》一样的方式,即三条主线交叉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世贸中心废墟底下的戏直接让我们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这里不得不提尼古拉斯·凯奇和迈克尔·佩纳,在影片的大部分桥段中他们只能被“压”在废墟中一动不动,完全要靠表情和少得可怜的肢体动作来完成表演,值得肯定——,而废墟外的镜头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之处,而两个主角的回忆则是好莱坞惯用的煽情手法,其目的就是表达了两个主角对生的渴望以及对家人的爱。可以说,这样的剧情结构毫无新意,甚至在还没进入电影院之前我就猜到奥利佛·斯通会用这种结构叙事。然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所有的技巧的卖弄都是多余,什么样的方式能最能打动观众的心便是随好的方式。奥利佛·斯通虽然选择了任何一个导演都可能选择的方式来讲故事,但无疑,这种最为简单也最为让观众理解的方式打动了我。
恐惧、善良、亲情——这三者在影片中不停的交叉,一直到最后两位主角被救出,此时三种情绪在这一刻完全得到释放,影片也理所当然的到了高潮,于是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熟悉的好莱坞胜利后的欢呼以及那种劫后余生的快感。
因此这部电影完全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影片,它里面缺少太多斯通的元素。我们在影片中不再看到斯通的愤怒,斯通也选择了任何一个导演都可能使用的温情在支撑着整部影片,这种温情让我有点不适应,以至于我认为如果换了一个导演,也是如此一般的温情。
到了影片的最后一刻,我仍然在等待着斯通的反思,如这场灾难到底从何而来?美国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然而我没有等到,斯通用一个阳光明媚的聚会来结束了这部影片,然后用一段煽情的独白来告诉我们人性的邪恶和善良,以及生命的宝贵。如果这不是斯通的电影,这样的结局也是完全可以预测到了。
然而这都无法成为我们否定斯通的理由。斯通有理由愤怒,自然也有理由温情。因为斯通毕竟是美国人,他有权利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对那场灾难中死难的人表示哀悼,斯通也仅仅是为了表示哀悼——因为这是一部斯通献给美国人民乃至于全世界因为这场灾难而悲痛的所有人的影片,而不是一部纯粹表示自己愤怒的影片。处于这样的目的,斯通向我们奉献了一部我们认为并不“斯通”的影片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对于这样一部水平不低的影片,如果我们还认为生命的可贵的话,那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同斯通一道,一同为当年在灾难中死去的人哀悼,一同为那幸存的20人所欢呼。
影片结束后,黑底白字,一个个数字在我面前闪过时,我为当年不成熟的幸灾乐祸愧疚。
《世贸中心》,温情斯通!
前一篇:新海诚的动画世界:独自忧伤
后一篇:板牙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