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正式) |
在看《夜宴》之前,虽然已经被不少媒体“教导”,又被不少朋友“劝导”,但最后还是踏进了电影院。本来不对这部影片报太大希望,但是看完之后却发现,这部影片着实不像某些朋友和媒体说的那样差。然又不是特别的好,琢磨了半天,最终用了上面那个标题。
一、主食欠火候
《夜宴》的主食,理所当然的便是剧情。
做为一部影片的灵魂——剧情,可以说《夜宴》比之前的那几部大片做得要好。毕竟有了莎士比亚的原著打底,剧情不会往太不靠铺的方面发展。《哈姆雷特》这部西方名作用东方的方式演绎出来,着实也有一番味道。对原著进行一番修改,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对于在这上面进行较真的朋友大可不必。用我最直接的感觉来说吧,这部影片的剧情虽然已经猜到了大概,但自己仍然会被影片的剧情所吸引,这种吸引谈不上那种拍案的吸引,但已经给我一种说故事的感觉,这很重要,因为这是在以前的几部中国大片中难以找到的。当有了故事这个主心轴之后,那影片中其他所有的元素便都是为剧情服务,而不是剧情为其他元素服务。
因此,剧情这道主食,冯小刚的料已经配得不错,然而,配料不错不代表就一定好吃。
这就是我说的“欠火候”的问题。
首先影片明显过于冗长了点。做为一部悲剧,冯小刚明显想以较慢的节奏来控制整部影片(影片中多次在重要的桥段使用慢镜头),以次来营造一种悲剧的压抑感。但冯小刚很明显不擅长把握悲剧的节奏,或者说简单地将悲剧等同于压抑。影片也需讲究一个松弛有度,但冯小刚始终将影片的神经蹦得紧紧的。
其次就是被媒体反复提到的台词。
我这里倒不是说那所谓的笑场台词(这个问题后面会专门说到),而是整部影片的台词风格始终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如果整部影片的台词设置始终如《大明宫祠》那种文艺的风格设置,或者尽量用接近白话的台词设置,感觉都会比现在这种不文不俗的感觉要好一点。冯小刚或许想通过一些诗歌般的台词来增加整部影片的文艺氛围,然在这个问题上冯小刚却松弛过度。因此整部影片的台词设置给我的感觉便是无一主导风格,时而游离于影片之外,时而游荡于影片之中。
这便是我说的“欠火候”。
二、甜点味最佳
甜点,便是主食外的元素,在影片中便是除了剧情之外的所有元素。
《夜宴》制作帮子可谓是好莱坞级的,叶锦添、谭盾、袁和平……尤其是后面两个,自《英雄》之后便多次出现在各海内外的大片中。
这些人的加盟保证了《夜宴》这部影片制作上的精良。
在经历了《无极》那种不知所谓的服装设计后,《夜宴》的服装无疑让人看到了较为纯正的中国味道。影片中的服装,华丽却不夸张、沉稳却不沉闷。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章子仪所扮演的皇后穿的那件红色凤袍,这件服装的设计直接反映出皇后对欲望的渴望,可谓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件服装。而葛优所扮演的历帝,衣服始终以黑色为主,很符合其阴险孤僻的性格。而青女和无鸾的服装始终以清亮的白色为主,因为这两人是影片中始终没有被权利所左右的角色——叶锦添用这种最为直接的符号式的表达诠释了这几个角色。这种做法和和田惠美在《英雄》中的设计有着相同的思路,却没有后者那样张扬夸张,着力恰到好处。这走在素雅和张扬两端的几种颜色的服装在影片整体的黑色调中显得异常醒目,使得人物在场景中极其突出,这一定上也给人们对角色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谭盾在影片中的大部分配乐并没有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影片中出现的几段敲击乐听起来似曾相似,反而是越人曲成为了本片配乐中最为出彩的一部分。越人曲那低沉委婉的曲调,和影片的悲剧风格完全吻合。谭盾用一些简单的音符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古味十足的配乐。
动作在本片不是主角,对于之前的几部大片来讲,本片中几个功夫桥段不多,这和影片的剧情有较大的关系,因为本片的定位并不是武侠片那么简单。可以说,功夫在影片中更多的是一种点缀,包括影片开头的那段竹林杀戮桥段在内,影片的动作设计始终将一些舞蹈的元素揉和进去,使得影片的动作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十分优美的。
冯小刚曾说过,这是一部文艺片,因此影片中出现这种“重文轻武”的局面也无可厚非,一些评论指责影片的武术不够畅快,我想,这必须要首先确定《夜宴》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影片。影片中所有的元素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从影片的表现来看,服装、音乐乃至于武术设计都极尽用一种舒缓得且目的明确的节奏方式来设计,从这点上来看,夜宴做得很好,至少做到了为影片整体格调服务的一种状态。而就是这些,在之前的《无极》和《十面埋伏》都是没有看到的。
三、演员
章子仪的表演无疑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婉后的功于心计都如实地表现在她的眼睛中。经过这几年好莱坞的锤炼,章子仪的表演已经日趋成熟。
葛优是影片最大的争议。其已经在人们脑海中那已经固有的形象影响了观众对“历帝”这个角色的理解,葛优的表演已经很努力,但他确实不大合适这个角色。虽然我们如果抛开葛优以前的角色会发现他的“历帝”其实很精彩,但这很显然,是无法让每个观众都做到的。
吴彦祖的表演中归中矩,没有给人很大的惊喜,却也没让人失望,但对于这样一部“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来说,吴彦祖的表现算是合格,但他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如果他的每个镜头都有借演戏隐射历帝篡位的那段戏就完美了。
至于黄晓明和周迅,可以说这也是表演比较用力的两个角色,但无奈受到片长的限制,两人在影片中并没有太重的戏份,只能说是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但就最后“夜宴群臣”的那个桥段来说,周迅的表现让人称赞,她的表演,使青女成为那场戏的一个亮点,也第一次将悲剧色彩渲染到高潮。
四、剧本仍然是软肋
从文章的一开始我就说到,《夜宴》有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故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并不是准中国原创的,从根本上来说,这还是属于改编剧本一列,包括张艺谋即将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改编自《雷雨》。
从近几年的大片来看,中国大片的软肋仍然是在剧本上。从之前的几部大片所谓的原创剧本来看,其低劣程度让人无法与其投资挂钩,而第五代导演一些耳熟能详的影片,大多是改编剧本。
冯小刚比较擅长的是小品式的剧本,从之前的《甲方乙方》、《大碗》等影片来看,都是用一些精巧的小品来组成一部影片,这样的影片也一度成为冯小刚的风格,轻快,无压力。至于后来《手机》和《天下无贼》也是改编自小说。很显然,对于所谓的中国大片,冯小刚并不具备驾驭一个优秀剧本的能力,当然,这不仅仅是冯小刚,更应该说是整个中国电影在大投资的影片面前,会因为一些形式上的元素和阻碍了原创剧本的开发,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
剧本,仍然是中国大片的软肋。
五、中国大片的进步、冯小刚的退步?
《夜宴》给我的感觉还是合格的,至少比之前的《无极》这样的影片来得有诚意的多。从《夜宴》身上,看到了中国大片的进步,虽然这个进步很小,但总算跳出了剧本空乏无力的一个怪圈,其影片的所有“装饰性元素”也逐渐围绕到影片主题的周围,没有过分为装饰而装饰。
冯小刚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冯小刚其个人风格没有在影片中得以体现无疑是很遗憾的。我们不反对一个导演尝试不同类型的影片,也不反对一个惯拍喜剧片的导演就要注定一辈子在喜剧的路上走下去。
现在我们来说冯小刚退步还为时过早,毕竟我们中国疲软的电影市场还是需要一些大片来刺激的,这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还是算一剂猛药,可以时不时地刺激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未来仍然不可缺少大片这个重要的“角色”来带动这个电影市场的发展。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并没有反对大片,只要大片能对中国市场起到促进作用,能给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都是支持的。但我们不是需要空洞无力的大片,我们更不愿意一些我们喜欢的导演因为大片而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电影寡头,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大片反而会成为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块最大的绊脚石。
希望《夜宴》不会是冯小刚“转型”的风向标,希望《夜宴》能成为中国大片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风向标。
我不知道冯小刚是否退步,但我不愿意,自此之后,冯小刚深陷其“中国大片”的泥潭而不可自拔,如果那样,那便不仅仅是冯小刚的退步了。
中国大片,继续努力!
题外话:说说笑场问题,坦白说,我看的这一场,在那几个所谓笑场的台词出现时,观众没有太大的反映,一些地方所出现的笑场,其问题不是出在台词上,而是这些台词是从葛优的嘴巴说出的。当然,一些媒体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影响了观众,如果你从走进影院的第一刻便是抱着找笑场台词,或者找茬的心态去,那么我觉得,你这场电影大可不必看,何必呢?还要为你走进影院就准备后走出影院后往死里骂的导演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