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8月17日报道,目前,曾经辉煌的“燕京八绝”(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已面临工厂倒闭、效益下滑、人才断档、手艺失传等危机,由于市场需求有限,从业者收入低微,近年来,从事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有不少的传统手工艺不得不面临绝迹的痛苦。这些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都是缘于人工和材料等制作成本超高,而又死守一些不利于发展的老观念、老做派。从京城66岁的京绣传人姚富瑛说的话中可以窥见一斑,他说他愿意他心血凝结的作品得归真正爱它的人,哪怕挣不到钱。他的话很明显属于纯艺人观念,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理念毫不搭边,如果由这种人来经营传统手工艺,到了只能绝迹。
我这样说不是要求我们的艺人都成为有商品销售能力的商人,我只想阐明一个观点,传统手工艺当前的尴尬现状说明,其在市场营销方面有问题,缺乏一种基于大文化战略之上的整体营销策略,对目标市场缺乏有效的认知和挖掘,不知道产品该卖给谁或者产品该如何适应需求,我甚至认为传统手工艺经销者连自己的产品是定位于何种文化身份和市场身份都不知道,充其量知道自己卖的是景泰蓝的碗或者雕漆的坠,否则,那么精湛绝伦的手工艺产品或作品在生活的文化艺术品质不断提高的今天怎么会没有市场?
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品为了捍卫传统文化尊严,保证文化的纯粹性,往往严守戒律,不敢也不愿意越雷池半步,这说起来也没有错。那么在这种前提下,传统手工艺品的生存就必须指望文化的传播、渗透和感染,以吸引更多的购买力,确保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盈利水平。
我有一次逛工艺品市场,看到有几波人在对尼泊尔锡器感兴趣,我问其中几个人,说你们干嘛看这呀,他们指着其中一件锡器说,这玩意儿不是阿拉伯神灯嘛!我不知道尼泊尔锡器的市场销售情况,但那些人的回答无疑说明一个问题,他们之所以对尼泊尔锡器感兴趣,不是因为他们了解尼泊尔艺术,而是说他们看到有件锡器像是阿拉伯神灯,这个意象显然来自于神话故事,更深入地说,来自于文化影响。
在这个时代,一件商品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往往并不取决于该商品的材质和工艺,而是其背后的文化含量,同样国内生产的圆领衫,挂“刀砍天下”的牌子只能卖八块五,还只能卖给本博主这样的穷人和退休的老头们,可挂上“耐克”的牌子就能卖二百八十五,钱包颇鼓的人还抢的没商量。为嘛?不是那些人崇洋媚外,就是因为“耐克”比“刀砍天下”这个牌子文化厚实,人家穿的不是圆领衫,是“耐克”。
我总觉得浪费大量人工的传统工艺品是极具奢侈品开发潜能的,有足够的文化沉淀支持高附加值的产生。可现在呢,甭说高附加值了,连饭碗都保不住了,恐怕最后只有申遗并束之高阁这一条路可走了。倘若不想“恐怕”,则唯有重新认识传统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让手艺人和市场对话——至少要和代理市场对话,在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上寻找市场推广的可能,要像瑞士手表一样在消费心理中形成文化纵深,这不仅有益于传统工艺品,更有益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媒体转载请联系:我的邮箱/ally2004@sina.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