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赏现代艺术无须太认真

(2007-11-11 17:43:39)
标签:

艺术赏析

现代艺术

分类: 挑灯看剑
欣赏现代艺术无须太认真
 

无论是什么艺术,它都首先是个人的一种精神体验,是创作者对本体生命和非本体生命辨证关系的自觉认识,无论其多么晦涩,其间也必然存在着为人所能察觉的心理轨迹——或者毋宁说是独到的心灵美学,缺失了这种心灵美学的作品,即便它有无比堂皇的评价,终不过是饰了金粉的粪土而已。

 

早期的艺术无论是崇尚表现,还是崇尚再现,亦无论倾向具象,还是倾向抽象,人们欣赏起来总会产生一种靠谱的感觉,“怎么说那也像件东西”,包括早期的现代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艺术越来越重视创作主体在多维空间中的存在体验,更加强调艺术创作的个性、象征和变数,因此在创作时作者往往刻意回避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结构规则和叙事逻辑,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越来越看不懂现代艺术, 11月5日中新网上的一则新闻说,在上海北竿山国际艺术中心拉开帷幕的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就有很多观众认为现代艺术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艺术。

 

好端端的一门艺术被斥为吃撑了的扯淡艺术无疑是艺术的悲哀,造成这种悲哀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现代艺术的从业者酷爱扯淡,以蹂躏人性和道德为能事,以为用屁股沾上墨汁在宣纸上乱坐出来的东西就指定有荷塘月色的美,以为在裸体上涂两块颜色就能让人体与艺术完美结合。关于对这些艺术垃圾的批判,我将在以后专门敲点文字,此时暂且按下。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观众的审美心理受到了“写实”主义的禁锢,重实物参照,轻心理审读,这种审美心理毛病的根子在于大众都曾受到过灌输教育的暴力侵扰,审美观上笼罩着功利主义的阴影。比如我们读一篇散文,总习惯于学校里的那一套,着重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忽略了对语言美学本身的追求,忽略了对审美情境的体察。

 

欣赏现代艺术不能套用古典艺术和一般大众艺术的审美原理,现代艺术既不追求古典主义“理性美”和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美”,也不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美”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美,它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愿意被某个名词所唯一把握着的“经验美”,重视美的瞬时性、多重性和表现元素的审美张力,型与色在它的语境中不是形而下的物质现象,而是形而上的意识现象。

 

大家都知道,审美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审美心理与审美原理所结构的审美习惯注定了再创作的结果,我们如果拿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原理去审视中国画,就会发现中国画在艺术上没有艺术表现原理的着陆点,因为中国画讲究的散点透视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分属两个审美路径,不是一回事,以此套彼不搞得人精神错乱才怪!

 

我一直有种不是很成熟的看法,我认为现代艺术讲究的是散点审美,而非焦点审美,应重视多维审美和瞬时感受,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聚焦于某的传统审美法;一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现代审美法。面对一件型色纵横、意象叠加的现代艺术作品,不要试图去捕捉什么“中心思想”,别指望它能明确地告诉你它究竟是不是你的哈姆雷特,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蛋炒饭放多少盐合适,凉拌黄瓜需不需要放醋和鸡精。

 

我在上面也说了,现代艺术是一种充满了极强审美张力的艺术,创作者根本无意于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型与色的解构与重建完全服务于个性化经验的伸张,对其欣赏首要的不是去理解它,而是能感觉它,审美愉悦优先于审美思考,换句话说,你看着好玩,看着舒坦就成,不必太认真,想通过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能洞穿某件现代艺术作品的内涵,除了偶获,只有徒劳。

 

 

                                              欣赏现代艺术无须太认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