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什么好的小说可读了
(2022-08-31 12:31:56)
标签:
长篇小说当代文学 |
分类: 散文随笔 |
近几年国内获大奖的中长篇小说,茅奖和鲁奖,或者没有获奖,但被评论界和媒体炒得非常火热的那些老作家的新长篇,差不多我都读了,而且部分小说的部分章节我都看了两遍以上。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总认为那些被评论界高度认可的新书一定是了不得的了,它们一定代表着当代中国最好的小说,我肯定不会放过学习的机会。仅今年夏天我就读了十来部,但是当我闭上眼,静静去品味去回想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部长篇令我震慑或者难以释怀,脑子里一片混沌。我在想,这些小说就是当代最好的小说?这些小说为什么是当代最好的小说呢?没有答案。
我不能说我是最好的作者,但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最好的读者,近十来年我写得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从哲学(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学)到理论物理(霍金理论和量子力学相关的书籍)到自然学科,还有那些比较系统的当今西世界的国别史(因受时政影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哈耶克的书基本都读了。花了很长时间去解读美国,尤其是它的政治结构、体制和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到国内文学书籍,我的视野和要求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看文学书籍总觉得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意义。回过头来看,在文学书籍里还是经典的十九世纪以前的小说最有力量。
这些年看书,已不再像青涩年少时那样正儿八经的做笔记,写读后感,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害怕破坏心中的感觉。所以读过的书,留在脑子里是混沌和重叠。如果具体去谈某一部作品,我还是记得的很清楚的。偶尔在刷屏的时候刷到某篇评论高赞某一部作品,我心里有一种不怀好意的鄙视。我只能这样理解:立场和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尺度。有时候“需要”也是一种尺度。
我认为我没有必要去具体点明某一部当代小说,这样会很得罪人的,我只能说,去年以来上市的国内几部名家的新长篇,其实很一般。
市侩的唠叨,貌似时髦的扣几个洋女人,仿佛作品就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实际上是想抓住年轻一代的读者;还有就是把上世纪,地方土匪,江湖侠义,搬出来想弄点新意,无论叙述方法和文字摸得多么光滑,都很难掩饰作家想象力的贫乏,情感的矫揉造作和俗世平庸的观念(小地主家的几根金条引出的男女执着的爱,无论写得多么华丽缠绵,让我们现在再回头去看,都觉得有些别扭了)。
城市里充满了刺耳的市声,人们都在奔跑,都在叫卖,都在寻找流量和刷存在感,但是很少有人清楚自己为什么奔跑和叫卖,为什么方向总由别人决定。大家扎在人堆里盲从地活着,行色匆匆,或者我们内心都有隐隐的恐怖——总是害怕被掉队,被遗忘。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少有作家能超越自己的认知范围,能舍弃俗世廉价的追捧。大部分的文学人,都在捉襟见肘地维持着自己的形象和体面,加之意识形态的高控,也使得大部分的文学人除了自身的认知局限,也很难向外在突围。(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