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震泽中学 庞玉忠老师赏析李娟散文《秋渐深》
(2015-10-16 16:43: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李娟《秋渐深》教案(庞玉忠)
2013-10-23 22:05:28 来源:钱海荣语文工作室 浏览:141次《秋渐深》教案
江苏省震泽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2.
二、教学过程
1.
播放张学友《秋意浓》,PPT显示歌词
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一杯酒/顷诉哀愁/离别多/叶落的季节离别多/紧紧拥着你/放在心头/我要你记得/无言的承诺/不怕相思苦/只怕你伤痛/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不怕我孤独/只怕你寂寞/无处说离愁
2.
“浓”——程度深;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浓是深的结果,深是浓的原因。
3.
4.
白露满地
桂花开落
榉叶日红
艾草枯黄
蒲公英白
(可用第1段中的“节气与植物”引导学生发现7、8两段中内容)
说说第9段的作用:对上文的一个深化和总结,自然的秋渐深是落尽繁华后的庄严肃穆。
5.
文章至此,可以结束,第10段内容要来干嘛?
(1)朗读后分析此段内容
讲的是人生和文字的“秋渐深”。
(2)是否突兀?前文有没有铺垫?
第7段写人生的“秋渐深”:蜕去过往,沉静从容
第8段写文字的“秋渐深”:洗尽铅华,雅洁纯净
小结:原来文章本身在内容上也是一个“渐深”的过程由自然而人生而文字
(3)为何是从人生到文字,而不是文字到人生呢?
因为只有渐渐年长,有了人生的阅历,才能明白“文求雅洁”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时候便开始做减法,这个时候就是人变得气定神闲、沉静从容的时候,文字才慢慢走向简洁、干净、纯粹的。它是一个“渐深”的过程。
6.
(1)第8段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文字的雅洁是少雕饰,不艳丽妩媚,但也不是粗衣旧服的小丫头,是叫做“菘”的小丫头,是配上了姜丝、红辣椒和青花瓷碗的大白菜。
(2)第10段中也指出了文字是经过了岁月沉淀之后慢慢走向简洁、干净、纯粹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深”的过程。
7.
分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1)没有做到:作者喜欢掉书袋,卖弄文采和自己的才学。一会写到《红楼梦》的典故,一会又引用德富芦花的文字,一会又引用《诗经》的诗歌。
有不同意见吗?
做到了:这些文字都很自然贴切:想到花袭人名字由来的典故,是因为闻到了桂花香,也是花香袭人的;讲到德富芦花的文字,是因为作者在午后走进山林,正契合了《自然与人生》中的句子“走在山间小路上”,而且之后,作者也是由自然想到了人生;引用《诗经》中的诗句,那更是因为自然的艾草引发,而且《诗经》的文字本诗是那样的雅洁。
可以说,作者写秋天,清新自然,有一种朴素之美,又不失典雅,书香四溢。
(2)没有做到:
作者的文字还是很注重语言的雕饰的,文中大量使用修辞:
第1段中把“节气与植物”比作一对恋人;第4段写叶用了比喻,写鸟用了拟人;第7段中更是将野菊花比作了邻家小女孩。
做到了:用的修辞十分贴切,清新自然。尤其是第7段中,因为是童年的回忆,出于一个小女孩的童真,把野菊花比作张开脸笑的小女孩也是很贴切的,富有童趣而不幼稚。
(3)没有做到
文字要做到雅洁纯净,必须是一个“渐深”的过程,是洗净铅华的,一定要经过人生的积淀,而作者说“人过了而立之年”,可见她的人生阅历还没有那么丰富,还未脱去艳丽的外衣。
做到了: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文章第7段中说:“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说明作者还是有一定的人生经历的。
8.